蜀汉灭亡时有多惨烈?
01
景元四年(263年)秋八月,由于姜维之前的防守策略出现重大失误,加之季汉内部人心浮动,出了内鬼,曹魏镇西将军钟会没费多大的劲儿,就突破了汉中天险。
汉中是益州门户咽喉,汉中丢了,蜀地早晚不保。
季汉瞬间风雨飘摇......
或许是怕钟会下一步从嘉陵江水道抄自己后路,姜维在击退三路魏军最菜鸡的诸葛绪之后,迅速整军,退保剑阁栈道。
九月,钟会率军抵达剑阁关口,两军再次进入相持阶段......
钟会很开心,就算剑阁攻不下来,突破汉中的含金量,已经足以钟会成为大功臣。
毕竟曹魏此前也没人拿下过汉中。
02
洛阳城内的司马昭收到钟会拿下汉中的捷报后,更是欣喜若狂——
虽然还没有灭亡季汉,但突破汉中的含金量已经足够他洗刷夺权篡位的污点。
他可以重启夺权篡位的程序了。
十月,傀儡皇帝曹奂下诏,司马昭进位相国,封晋公,加九锡。
司马昭再没像前2次那样假惺惺的故作推辞,爽快就接受了。
司马昭在心里骂了骂曹髦,顺了顺气。
至此,这出大戏终于有惊无险的演完了。
03
只有一个人不开心。
谁呢?
征西将军邓艾。
原本按计划,是由邓艾和诸葛绪一起堵住姜维。
诸葛绪被姜维击退后,带人去找钟会汇合,想将功补过。
可诸葛绪到了剑阁,钟会就以临阵失机的罪名将他抓了起来,并槛送洛阳。
“会与绪军向剑阁,会欲专军势,密白绪畏懦不进,槛车徵还。”
计划是邓艾和诸葛绪一起执行的。
钟会抓了诸葛绪,给邓艾敲响了警钟:除非自己的功劳能比钟会高,不然肯定也会被钟会“整顿”。
怎么办?
邓艾给司马昭发了封报告信,说自己有对付姜维的办法。
方法是:神兵天降,
邓艾率军,走阴平小路,到达涪城(今四川绵阳涪城区)。
如果剑阁蜀军回防,那钟会就能趁机突破剑阁防线......
如果剑阁蜀军不回防,那涪城必然空虚......
《三国志·魏书·王毌丘诸葛邓钟传》载:
维遂东引,还守剑阁。锺会攻维未能克。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馀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04
其实,偷渡阴平的计策并不高明。
因为阴平小道,荒无人烟,路程艰险,长达700余里。
简直就是后勤补给的噩梦。
恐怕没走到涪城,在路上就全军覆没了。
邓艾曾经在淮南负责过屯田工作,不会不知道,走这条路,成功的希望十分渺茫,堪称九死一生。
但邓艾仍然义无反顾的踏上了征途。
一是他不愿意坐以待毙;
二是他已经60多岁了,因为寒门出身,在曹魏始终挤不进上流圈子,伐蜀之役是个大好的机会,赢了就能跳龙门。
但输了,万劫不复......
十月下旬,邓艾带着三万多人出发了。
一路上历经各种艰难险阻:
“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等走出阴平小道,达到江油的时候,三万大军就剩一万余人。
而且已经没有战斗力了。
邓艾很清楚,这时的自己随时都有被吃掉的风险......
05
邓艾没想的是,蜀军的江油守将马邈直接投降了。
为什么马邈直接投降?
出了内鬼。
谁呢?
《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老师、光禄卿谯周。(这货说白了是个公知,以前还写过一篇《仇国论》鼓吹投降魏国的好处)
季汉朝廷的人事都是荆州派拍板、东州派协助。
益州本土派被打压。
所以对于益州本地豪强来说,包括刘璋和刘备都不是好东西。
他们唯一看得惯的,反而是实施了九品中正制的曹魏。
谯周就是益州本土派的代表人物。
在谯周眼里,如果曹魏攻灭季汉,荆州派和东州派都要被清洗。
那简直是翻身农奴把歌唱啊!
谯周还编了个无耻的投降理由:
“先主讳备,其训具也,后主讳禅,其训授也,如言刘已具矣,当授与人也。”
什么意思呢?
我们的老皇帝叫刘备,“备”就是“准备好了”;
我们的现任皇帝叫刘禅,“禅”就是“让出去”。
俩字连在一起看,就是“我们准备好了,可以让出去了!”
其实谯周也不是天生反骨。
刘备称帝的时候,谯周也算是真心拥戴。
但复兴大汉的口号喊了40多年,国家却越喊越穷。
自然没人再鼓吹了北伐了。
再加上姜维北伐始终打不出去的“事实”,这种投降的论调,在谯周的刻意引导下,使得季汉人心日渐离散。
06
江油失守后,刘禅慌了。
这会儿再去调动姜维没用了。
因为:
1、前往剑阁的路被邓艾封死;
2、姜维一旦回兵,钟会那十几万大军肯定会尾随追击,到时候季汉亡的更快。
没办法,刘禅只能让诸葛瞻带着荆州派二代——尚书张遵(张飞的孙子)、尚书郎黄崇(黄权的儿子)、羽林右部督李球(李恢的侄子)等前往绵竹迎战。
07
路上,黄崇频频建议诸葛瞻据城守险,跟邓艾玩对耗。
但诸葛瞻并没有听取他的意见。
诸葛瞻是有自己的考虑的:
季汉已经丢掉的大片土地,除了姜维主动放弃掉的,汉中、江油两地都是被自己人卖掉的!
如果入城防守,谁能保证队伍里没有内奸,不会重演之前的戏码?
只能拼死一战!
08
看到诸葛瞻的一刻,其实邓艾是慌的。
赶紧写了封劝降信给诸葛瞻,承诺:假如归顺,就上奏请求册封诸葛瞻为琅琊王(琅琊是诸葛氏的祖籍地)。
但这种拉拢明显毫无意义的。
在斩杀邓艾使者以后,诸葛瞻下令,蜀军展开决死冲锋。
在诸葛瞻的指挥下,魏军打得很艰难,连邓艾的儿子邓忠都一度想劝老爹撤退。
邓艾大怒:“撤?撤就是死!”
邓忠无奈,只能调转马头再战,终于极其艰难的战胜了蜀军。
而诸葛瞻和儿子诸葛尚、张遵、黄崇、李球等人全部力竭而亡...
季汉的这批二代们,虽然无论从战力还有谋略上来看,都远远逊色于他们的父辈,但他们的精神力量,还是足以告慰先人的。
以川蜀一隅之地想挡住北方曹魏的轮番进攻,明显是不现实的,这个结果其实在东吴偷袭荆州时,早已经注定了。
09
诸葛瞻战死,绵竹已破,邓艾继续进兵,现在的成都城已然山穷水尽。
刘禅召集群臣商议下一步该怎么办。
大臣们给出两种方案:
1、退入南中,季汉在南中设有庲(lái)降都督并屯兵一万,以南中七郡跟曹魏做长期抗战;
2、顺江而下,永安的江州都督区也有两万人马,再以东吴为依托,将来也能反攻成都。
这时候,谯周再次“挺身而出”怒斥群臣:“你们这都出的什么鬼主意?!”
接着,谯周自己亮明底牌:“陛下,您现在只有出城向邓艾投降这一条路了!”
为什么呢?
1、投靠东吴,势必要向孙休称臣,曹魏的地盘比东吴大,将来肯定是要被曹魏灭掉的,既然都是投降,我们为啥不找个大点儿的国家呢?
2、同样的道理,东吴都不是曹魏的对手,南中巴掌大的地方,又有很多蛮夷,就不要做无谓的抵抗了。
《三国志·蜀书·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载:
“惟周以为:自古已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
谯周把话说到了这个份上,其他人一时语塞。
因为朝廷里所有能战、敢战的大臣们,要么在姜维那,要么已经跟随诸葛瞻战死在绵竹,剩下的不是老弱病残,就是投降派。
投降已是大势所趋。
但刘禅还有点担心,于是问:“如果邓艾让咱们投降,非要开战咋办呢?”
谯周给刘禅吃下宽心丸:“如果曹魏将来不给您高官厚禄,我这把老骨头就亲自去洛阳替您讨说法!”
至此,投降一事板上钉钉。
只有刘禅的儿子、北地王刘谌还有点骨气,请求背城一战,刘禅不同意,刘谌只能先把自己老婆孩子全杀了,然后跑到昭烈庙(供奉刘备神主排位的地方)自杀。
之后邓艾刚在成都城外扎下营垒,刘禅就让下人把自己绑好,带着太子刘璿、诸王及群臣六十多人抬着棺材前来拜见。
刘备当年闯荡天下三十多年挣下的这点儿家业,被儿子在三个月不到的时间内,卖得干干净净.....
写到这里,不免心里有点堵得慌。
谁都不愿意看见季汉以这种方式草草收场,可历史的事实就是这么不近人情。
ps
远在剑阁的姜维知道刘禅投降后,说:
“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但最终迫于无奈降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