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纳百川》蜀汉灭亡 验证城镇战无用(沈迺训)

图为2021年3月13日,陆军特战指挥部特2营在关渡与淡水地区,与关渡指挥部联兵旅进行联合演练。(本报资料照片)

乌克兰采取国内焦土城镇战,勉强将俄军拖入乌克兰的人民大海中。或许是受此激励,近年台湾本土防御政策产生重大转变,竟也不分蓝绿白几乎赞成或并不反对的一致态度。然而如以战争史加以检验城镇战的成效,将令台湾对城镇战抱持过大信心的支持者大失所望。

回顾战史,最能类比两政权实力消长变化,与其所采取的战争防御政策转变关系者,当推曹魏与蜀汉对峙长达44年的战争史。早年蜀汉的防御策略采取「重门」,彻底利用汉中险要地形大量构筑边境防御工事,防御目标是积极防止汉中核心地区沦陷;并凭借蜀汉强悍的步兵战力,因应战情随时准备在边境积极反击。

到了蜀汉末年,蜀汉放弃「重门」改采「肃壁」。其战略思维为重门虽可御敌,但无法获得重大战果,极大化消灭敌人有生战力;不如采取敌人前进汉中后,蜀军收缩防线歛兵聚谷于汉、乐两城,并派遣少量游击部队不时攻击骚扰敌人,等待魏军孤军深入后长期疲惫不堪准备退兵时,分布在汉中平原的寨围聚点再一同出兵,寻求大量消灭魏军有生战力。

蜀汉逐步从「重门」改变为「肃壁」的防御策略,其产生的政治背景与作战思维很大程度上与如今两岸实力变化相似;如今台湾亦是从「决战境外」、「歼敌滩头」,转变到「城镇游击」,策略本质与重门、肃壁并无二致,令人感叹历史总是一再重复,小国政权的命运似乎有着同样的路径依赖。

改用「肃壁」之策原因,一是蜀将姜维发明并执行「肃壁」之策。姜维被《三国志》作者评为志立功名、玩众黩旅;而重门之策守重于攻,不符姜维想毕其功于一役的战略野心。二是姜维始终不放弃长途绕道凉州攻魏的策略,导致蜀汉有限的国力与兵力,无法同时满足攻守两端的基本需求,「重门」所需防守兵力多,不符合姜维攻势主义的布局。

再看蜀汉采取「肃壁」后的结果。西元263年魏军兴七路大军执行灭蜀战争,因为「肃壁」之策放任大量魏军进入汉中核心地区,少量的守军只能据城待援,但魏军根本不与蜀军打「城镇战」,而是倚靠优势兵力企图围点打援,并且大军深入蜀地,逼得早已一路从陇南败退的姜维退到剑阁据守。姜维企图用时间换取空间,等到魏军补给线过长粮尽退敌以及蜀军、吴军后援来到。不想汉中重要关隘守将投降魏军,魏将邓艾又从后路包抄姜维军队,甚至兵临成都城下,刘禅选择投降保全蜀民。

检视「肃壁」失败原因,根本原因是政治问题,军事只是政治的延伸,包括将帅不知为何而战,国困民穷,国力差距大,光复大汉的意识形态失去动员力,都大大增加朝廷反战派的擡头与战场上将官投降的诱因。尽管尚能一战,刘禅仍然选择投降,否则亦可能引来反战派政变,将己人头献给魏军出降。

蜀汉末年的国家处境极其类似,而台湾人民多年下来的民意调查,也始终未展现实现一个独立的台湾的决心,更多的是维持现状,一旦战争来临,还能有多少意识形态的动员能量来打一场漫长的战争?(如果真的可以打得很漫长)

表面看来,共军要在城镇战打垮台军必须付出高昂的生命还有财富成本,但是一旦进入城镇战阶段,也象征着台湾方面已经失去了制空制海权,到了这个阶段,完全击溃台军武装力量就非必要(参考魏军围点打援)。届时共军采取的可能是不断地破坏基础关键设施,让台军的战争机器无法继续维持。共军将采取一切加速台湾民众士气低落、绝望、社会失序的手段,让这些情绪快速升高到临界点,迫使台湾政府放弃战争选择谈判。

城镇战本质上就是一种消耗战略,企图拖延时间拖垮敌人,或者等待事态有所转变。这样的战争如果单凭一己之力很难获胜。不可否认城镇游击能对一支占领军带来麻烦,但同时也是濒临战败的人们最后的绝望手段。就连毛泽东这位游击战佼佼者,都不认为游击战是长久之计,而仅是弱势方在防守时不得不的优先选项,毛更喜欢的是进行机动灵活的运动战。

试想,等到共军完成登陆阶段,共军不一定要寻求消灭有生力量,而是贯彻彻底破坏台湾内部的社会凝聚力、组织力量,指挥控制系统与民心动摇的政治作战。台湾四面环海,如共军都已登陆并掌握制空制海权,在围点打援的形势下,盼望美军突破封锁救援,令人难以想像实现的可能。

因此,城镇战实际不可行也不会发生,更不会成功,充其量只是发挥一种吓阻的态势,增加共军犯台事前的军事成本,其政治功能远大于军事功能。

台湾必须彻底放弃玉石俱焚的态度,近乎是一种情绪勒赎而无法改变结果的坚持;否则当共军看到美军在伊拉克、阿富汗等地陷入城镇游击战等恐怖攻击泥淖,验证美军打「有限度的战争」的战略局限性后,极可能在面对城镇战时改采「无限度的战争」,岛存人亡成为战争目标将会是台湾人民不可承受之重。(作者为自由撰稿者)

※以上言论不代表旺中媒体集团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