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生產也有碳排 台中區農改場3階段減碳

农业活动是造成碳排放的来源之一,农业部台中区农业改良场从水稻生产下手,透过3阶段减碳技术改善,能让每公斤白米产品减少约0.63公斤二氧化碳当量,也有助提升白米品质。

人类活动所造成温室气体大量排放称为「碳排放」,近年世界各国也正在积极研拟减碳、净零碳排策略,以维护地球环境。

农业部今天发布新闻稿指出,农业活动是造成碳排放的来源之一,其中台湾水稻栽培面积多达23万至25万公顷,且稻米又是台湾重要的粮食,因此研发稻米低碳生产技术更显重要。

农业部台中区农业改良场指出,稻米的生产过程中主要的碳排阶段分别包含田间甲烷排放、肥料制程及稻米加工碾制,以每公斤白米为例,总碳足迹约为3公斤的二氧化碳当量。

台中区农改场指出,透过3阶段改善,例如干湿交替灌溉、合理化施肥及适时采收,则每公斤白米产品的碳足迹将可减少21%,约等于0.63公斤的二氧化碳当量,将有助于提升白米品质。

台中区农改场举例,以干湿交替灌溉取代田区长时间浸水,可促进土壤通气及有效抑制甲烷排放,并具有节约灌溉水与提升白米食味品质的优点,且借由合理化施肥减少肥料用量,也可降低肥料制造端的碳排,也有助于强健稻株、提升病虫害抗性及保护土壤等功能。

台中区农改场也说,改善加工碾制阶段能源的碳排,在稻谷完全成熟才收割,此时的稻谷水分含量较低,节省烘谷耗能与时间人力,同时可降低青米率,提升外观品质。

台中区农改场表示,在3阶段减碳技术下,估计每公斤白米可分别减少0.5、0.1、0.03公斤二氧化碳当量的碳排,总计0.63公斤二氧化碳当量,若以未改善前的每公斤白米碳足迹3公斤二氧化碳当量计算,可减碳达21%。

台中区农改场表示,净零碳排是现在进行式,减碳已刻不容缓,为降低稻米生产碳排放,后续将持续育成低碳品种、开发稻秆收获后处理及水旱轮作系统建立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