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富豪瞒天过海,精心造假37亿,蒙了股民7年

当前我国对于商业的容错率要远比西方国家高得多。

这一点,在证券市场体现得尤其明显,从制度到机制,无不是如此,为的是让企业有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能够发展得更快、更好。

然而,国家的这种良苦用心,却被有的人、有的企业钻了空子,A股成了他们瞒天过海、玩弄手段的舞台,太能干了。

近日,上市公司*ST新海又双叒叕发布了“公司股票可能被实施重大违法退市的风险提示公告”。

之所以用了这么多个“又”来强调,源于这已经是第50次风险提示了,按照“退市风险”每周发布一次的规定,*ST新海这退市风险已经喊了一年了。

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重大违法,一年来只见打雷,不见下雨?

查询历史公告,*ST新海曾经连续多年财务造假,累计虚增营收37亿,虚增利润5.6亿,于2023年1月被证监会下达了行政处罚告知书,并由此触发了强制退市风险。

但处罚告知书只是预处罚,被处罚人收到告知书后还可以申辩、听证会,而证监会又必须以新的事实依据摆平申辩后才能下达处罚决定书,那才是最终的结果。

于是,在处罚决定书出来之前,*ST新海就可以一直“只打雷,不下雨”。

但即使没下雨,*ST新海的股价已经从第一次打雷起,就一路跌到了1元以下,按照规定,只要上市公司股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将被直接摘牌。

为了保壳,从2023年2月份开始,*ST新海实控人及其一致行动人就宣布开始增持,前后3次股份增持计划,累计增持比例约5%,硬是把股价一次次拉了回来。

这一年的时间里,*ST新海的股价就一直在1元线上下来回晃悠,从没出现过连续20天低于1块钱的情形,不得不叹服其求生欲之强。

当然,企业的主要因素是人,*ST新海顽强的生命力,可能主要还是源自于其有一个不仅能瞒天过海,还能翻云覆雨的老板张亦斌。

*ST新海全名新海宜,总部位于苏州,主营通信类产品,上市于2006年,算得上是深交所中小板的老资格了。

老板张亦斌虽然在资本市场摸爬滚打了这么多年,但最早他是站讲台的,21岁就在苏州职业大学当老师,后来又转战苏州医药管理局,还当上了干部。

铁饭碗虽然稳,但在90年代改革开放大潮下,收入与那些个体工商户一比就显得羞涩,于是,张亦斌下海了,到了苏州海宜当总经理。

苏州海宜其实就是一家代理销售公司,主要卖配线系统产品,客户就是电信等运营商,张亦斌在体制内干过,有人脉资源,很快就上手了。

随着生意的扩大,张亦斌一看,单子都是自己拿下的,干脆就自己单干了,1997年,新海宜就诞生了,做的是一样的生意。

后来随着客户规模的扩大,新海宜开始自己研发、生产相关产品,一个小而美的公司也就逐步诞生了。

历史数据显示,新海宜在上市之前的几年里,每年营收1个多亿,净利润2000多万,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但这一切在上市之后就开始发生变化了。

资本市场是个大染缸,也是个名利场,人对利益欲望的追求在这其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当然这其中就包括张亦斌。

新海宜做的业务本来市场规模就不大,要想在资本市场获得关注,首先得把盘子做大,于是收购就成了第一选择。

据不完全统计,新海宜上市后的并购超过20起,但资本市场买东西就像古董市场淘货一样,没有谁能保证自己的眼光每次都准,难免会买到赝品。

而就在张亦斌发愁的时候,一个叫“专网通信”的业务进入了视线。

其实,所谓的“专网通信”只是高人精心打造的幌子,实际上干的是自循环业务,简单说就是,你的钱到外面一连串公司去转一圈后又回到你兜里,还产生了点利息。

现在看来就是大家一起财务造假,其实明眼人吧都能看出来有问题,但彼时的张亦斌需要数据,已经顾不得这么多了。

于是2014年起,新海宜就加入了这个业务圈子,一直到2019年,每年都有稳定的营收和利润,6年的时间,上市公司一直处于“虚胖”状态。

但假的终究真不了,从2021年起,有参与者开始暴雷,随后就是连环暴雷,包括新海宜在内,一共13家上市公司被牵涉其中。

2021年7月,蒙了股民7年的新海宜被立案调查,2022年6月,老板张亦斌也被立案调查,然后有了2023年1月的处罚告知书。

也许有人会有疑问,既然查得这么清楚了,为何还迟迟不下处罚决定书。

实际上,正如前面所说,被处罚人会申辩,证监会就要有新的证据来驳回,而整件事情时间久、跨度长、涉案广,当年的设局又相当精心,举证难度太大了。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调查还得需要被调查对象的积极配合,配合又是个很主观的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当然,对于股民来说,可能现在也用不着关心那个处罚决定书了,毕竟,股价有人操心,老板张亦斌会一直盯着的。

不过,正义不会缺席,当年和新海宜一起造假的那一批上市公司多数都已经尘埃落定了,该罚的罚了,该退市的也退市了。

希望新海宜之事也能尽快尘埃落定,给广大股民投资者一个合理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