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时准备好!泌尿科权威卢星华「守住下半身幸福」:我睡觉不敢关机

▲泌尿科权威、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副院长卢星华。(图/医师提供,下同)

记者赵于婷/台北报导

「医师可以救人。」泌尿科权威、现任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副院长卢星华谈起踏入医学领域的初心。他提及父亲在他还不清楚人生方向的高中时期,给了「从医」的建议,至今从医数十年,临床和行政职都做得口碑载道。谈起心路历程,他给了两大受用答案「做好时间管理、随时将自己准备好。」不过同时他透露从医的重担「我睡觉是不敢关机的,就是怕病人有状况。」

受父亲影响从医 走外科拼「立竿见影」

卢星华受访时透露「我爸爸不是医师,只是对医界有一些涉猎,是他告诉我医师可以救人,另一方面不太求人,如果自己专业好,可以救很多人。」但他接着笑说,当初其实想选一些「比较轻松、压力比较小、风险也比较小」的科别,没想到爸爸这时候又支持他走外科,「他说很多大医院的院长都是外科的」,所以当时也打消「选轻松科」的念头。

他回忆起还是医界新鲜人的时期,当时在台北荣总做住院医师,在外科的各科去轮转,过程中「不只自己选科别,科别也会选你」,因为各科都有名额限制,当时也轮转到泌尿外科,「觉得科别气氛不错,泌尿科特性可大可小,同时也遇到很好的老师」,几个关键点考量下,也就选定了泌尿外科。

卢星华提到,自己从小比较喜欢动,外科动手比较多,再加上外科比较「立竿见影」,可以快速看到治疗效果,例如有肿瘤就切除、摄护腺肥大阻塞就打通。

泌尿外科的「可大可小」相当吸引卢星华。他说,泌尿外科可以开到大刀,如膀胱癌、摄护腺癌、肾脏癌,也可以做内视镜小手术,如肾脏结石、输尿管镜、膀胱镜等,小到还可以割包皮,是一个可大可小的、很精细的科,「不仅当医师看得到马上改善的成果,重点是还可以看到患者很开心。」

▲卢星华分享行医心路历程。

秉持技术、医德、用心 患者都变朋友

谈到泌尿外科的立竿见影,卢星华也分享一名从国外带着尿管回来求医的患者。他说明,该名患者在出国的过程中,发生尿不出来的状况,尿管是在国外放置的,可想而知当时很痛苦,检查发现有摄护腺肥大和发炎的情况,经诊断评估后进行手术,完成后把尿管拿掉。该患者已经60几岁,「他当时尿管拿掉后非常开心,一直活蹦乱跳」,当下那个景象,自己心里也是由衷的开心。

「我有很多患者都是看诊变朋友。」聊到如何建立医病关系,让患者有满满信任,卢星华说,把自己的技能准备好最重要,遇到患者的时候可以胸有成竹、很有把握,患者多少都会感受到安全感,再来就是「用心」,要清楚看病是重要的事情,第三就是以病人为中心,因为医疗会面临很多抉择,要好好去评估怎么样治疗对病人最好。他强调,外科就是立竿见影的效果,重点就是对症治疗、用对患者最好的方式。

谈「热忱」还没想过退休 忧心医护人力紧缺

卢星华曾担任过台北市立联合医院副院长、北荣桃园分院院长,相当了解医界全貌。他坦言自己对行政管理是有兴趣的,之前在借调到去北市联医成立泌尿科特色中心,在当时忠孝院区的院长邱文祥协助下,整合5个院区泌尿科,后来去修了EMBA医院管理,这些经历对自己的帮助很大。

值得一提的是,卢星华担任北荣桃园分院院长正是新冠疫情间,而桃园也是防疫的重中之重。他回忆起当时结合全院医护人员、检验师,包括行政人员,全院动起来防疫,那时候打了将近60万剂的疫苗,做了16万人次的筛检,还承担下了防疫旅馆的筛检,「那时最深刻感受到医护人员真的很伟大,因为这份工作是很危险的。」

果然在疫情之后,护理人力也大量流失,卢星华说,现在护理人员紧缺已经是全国医院普遍情形,至今没有听到医院没关床的,这对医疗的影响真的很大,再来就是很多年轻医师出走开业或是去做医美,整体医护人力紧绷是当前很重要的课题。

卢星华也感叹,确实在医院的路程是很漫长的,从医学生、见习医师、实习医师、住院医师、住院总医师、主治医师,甚至有机会到科主任、部主任,光是主治医师前面的路就很漫长,需要很强的毅力和使命感。

▲卢星华行医数十年,仍对工作抱持热忱。

「曾经在医院没日没夜、不见天日。」他说,以前真的是没日没夜,天还没亮就进医院,出来也不知道几点了,然后隔天又很早要进医院,而且「睡觉是不敢关机,深怕病人有状况,临时打过来。」

卢星华把人生最黄金的时间都投入在工作中,被问到能重新选择一次,是否还会从医?他大笑说「我还真的没想过欸,因为没办法重新一次」,但如果孩子或亲友要从医,可能还是会建议不要走太忙、压力太大的科,因为太忙,相对也会牺牲掉很多。

一直以来,每日工作10小时以上是常态,但卢星华还没想过和规划过退休人生;他笑说,可能会在工作和私人时间分配上慢慢调整,「虽然青春不再,但很多事还是可以做,多去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情,基本上也习惯这份工作,对医学这一块还是有热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