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把氣泡水機、庫存變爆品 恆隆行「開車駕駛法」拚7倍營收

恒隆行董事长陈政鸿(右2)。商业周刊提供

【文●陈盈萤】

在你家里,是不是也有以下产品?像是在韩国料理实境秀《黑白大厨》中,近百名厨师都在用的「厨余怪兽」;还有按几下,就能做出几瓶气泡水的小机器;甚至是韩星几乎人手一只的Dyson吸尘器。

将这些英国、日本、韩国等地精品家电引进台湾市场的推手,是成立逾一甲子的代理商——恒隆行。在二十多年间,他们经历几次转型,从专门代理商变成生活风格选品品牌商;年营收翻七倍,成长至二○二三年近八十六亿元。但是,代理商不就是选品赚钱,这生意有什么难?

其实他们的经营眉角可多了,毕竟产品不是自己做的,毛利率不高,如百货家电业者约落在二十五%,卖不好,容易导致亏损。但卖太好,原厂眼红就会收回代理权。所以一家好的代理商,除了要会市场洞察,还要懂谈判、懂行销、懂维修,一条龙全都包。

「他们做的不是选货卖货而已,还是高度知识密集工作,」元智大学终身教育部主任吴相勋分析,恒隆行虽是代理商,但他们既要了解品牌价值与技术能耐,还得要足够前瞻、善于洞察市场变化,用长年累月去验证假设。

以二○二三年来说,该公司会员累计达一百二十八万,当年度成长率近两成,会员回购率六成。

若以电商来说,大多数电子商务业务的回头客率为二五%至三○%左右。Meta行销长亚历克斯.舒尔茨(Alex Schultz)曾分析:「如果你能每月有两至三成的客户回来买你商品,那你应该做得很好。」

曾产品大卖却被收回代理权它改挑无名商品,从零做起

恒隆行跟多数同业不同的是:不爱直接代理国外当红品牌,宁愿选一个在台湾没没无闻的产品,从零开始打造起。

这是从挫折中学习。一九八八年,董事长陈政鸿从加拿大回台,八年后接总经理,却不小心把某日牌除湿机卖太好,原厂收回代理权,让隔年营收少了大约十分之一。

不卖大品牌,想从零开始做起,用心就得加倍。他们一度想做自有品牌,找英国设计、日本代工,要做外型时尚的氧气瓶,但关键技术却不在自己手上,一年后宣告失败。毕竟,中国有太多厂商,后进者可以跟进,业者随便都能选来贴牌,价格更有竞争力。「我们目前不会再碰自有品牌,」陈政鸿说得坚定。

要走小众但技术门槛高的代理路,就得创新行销、售后服务。恒隆行的模式,是用「开车驾驶式」方法开拓新生意。

这是精实创业之父、美国史丹佛大学兼任教授史蒂夫.布兰克(Steve Blank)最推崇的产品开发流派。

他认为,驾驶清楚知道目的地在哪里,但条条大路通罗马,一条路堵住了,就绕道而行,终会抵达目的地。

用产品蓝图做第一关没核心技术,利润好也不卖

提到选品,他们向来都会问品牌方:「你们的产品蓝图?」恒隆行长期发展处资深协理陈思桦说,比起名气,他们更关注技术。所以若答案不明确,即便利润再好,他们也宁可作罢,甚至一度拒绝某海外市占率第一的产品。

因为恒隆行认为,关键技术得由厂商掌握。就像市面受欢迎的小V锅(Vermicular IH珐瑯电子铸铁锅)来自日本爱知县的铸造工厂,传承至第三代,专精于锅具。

但要撬开消费者对陌生产品的接受度,又是一番功夫。

陈政鸿回想十五年前,他看欧洲人喝完酒会用气泡水漱口,但要外出买,瓶子喝了就丢不符合环保,让气泡水机在欧洲卖到变爆品。

但当场景换到台湾,彼时气泡水不是生活必需品,更不会想到环保概念。因此恒隆行把原本诉诸环保的产品,变成用来打造生活时尚的「家庭调饮吧」,教顾客可以在水中加柠檬片、果醋,招待亲友饮用。

自建客服、维修、物流团队一条龙售后服务成护城河

如今,恒隆行每年卖逾二十万瓶气泡水钢瓶,全台市占第一。这种卖产品、再定期换购气瓶、类似订阅制的商模,其实更须方便消费者的后勤体制。他们为此在全台设置超过六十个柜点。它不像部分同业将售后服务外包,而是自营客服、维修、到府服务、物流团队,售后人力占了总公司人数一五%。

吴相勋分析,从销售到经营售后服务的一条龙作业,其实就是恒隆行护城河。因为国外原厂会以为,台湾市场不容易耕耘,因此打消收回代理权的念头。就像Dyson收回将维修委外的韩国商代理权。

恒隆行另一个核心能耐是,客户洞察力。一九年,恒隆行代理日本Style护脊椅品牌,即便产品是市售其他产品的十倍价,却一度热销到断货,但这其实是台湾卖五年都卖不动的产品。

健康生活家电事业群副总经理徐筱蕙说,当初团队一度为测试买气,找来同性质的他牌商品在门市销售并询问顾客:「你为什么选它而不选它?」最后,他们请市调公司调查、让数据说话:原来,台湾人买功能椅在意的是能缓解久坐后的腰痛不适,而非美姿美仪。

确定在地化的价值主张,他们才展开各式创意行销活动。例如:办奖金十万元的久坐大赛、邀请网友标记坐姿不正的网红,再由恒隆行代送椅垫给他,做口碑扩散。如此让他们在不到二十五%的行销预算里,创造出比原厂在台湾多三倍的年销售额。

恒隆行目前共代理二十八个品牌,全年销售将近五千个商品。面对产品的千百种样貌,陈政鸿很早就采事业处制,要员工把每一个事业处都当小公司在经营。

好处是,激发员工变得更积极、减少组织内部繁琐的协调会议。

陈政鸿给每个新品牌的试错期是三年。期间除了定期报告业绩、广告成效,但他最在意的是:「客人为什么买?为什么不买?业绩好或不好怎么定义?」

通常,他没有标准答案,但他要同仁归纳出,产品卖好或坏,是因为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表列越完整,就可避免重复犯错,提高成功率。

一名不具名的同业推论,恒隆行不选择上市,是因为试错期长达三年,创新转弯的路径多元,这通常比较难说服希望立即见到股价、营收成长的股东们。

用「开车驾驶式」做生意,需要敏捷式的组织。但这对初来乍到的新人,通常得有阵适应期。也因此,恒隆行员工平均年龄偏年轻、约三十五岁,但这对留才,也是挑战。

在精实创业之父史蒂夫.布兰克眼中,所谓的成功,不是开发出某个产品或功能,而是学会如何发现使用者的需求,解决使用者的问题,并为使用者持续提供利益。 这或许是恒隆行能持续创造爆品、屹立不摇的心法。

※更多精彩报导,详见《商业周刊》网站。

※本文由商业周刊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延伸阅读》

现代人为什么越来越孤独?研究:「这种朋友」正急速消失中

小车买气大爆发!为何福特CEO说:未来5年,电动车要赚钱得靠它?

别再相信「做喜欢的事就不累」!管理大师:真正的成就来自5个工作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