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任周总理秘书,后官至正国级,退休后做公益,今107岁仍健在
如今人口老龄化问题大有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的趋势,从而引起人们的担忧。日本、韩国人口断崖式下跌的前车之鉴,极有可能会变成中国的后事之师。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些国家领导人早就洞察到了这一现象。
比如在1990年,北京就召开了“中国人口老龄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宋平老先生出席了会议,并发表了讲话,指出人口老龄化是关系到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
提到宋平,大家都会默认为他是党内的“伯乐”,发掘出了许多能吃苦、有本事的“千里马”。
殊不知,宋平举贤用能、慧眼识珠的本事是得益于周总理的真传。
那么宋平是如何得到周总理的指点,又推荐了哪些人才呢?
周总理的秘书
1917年4月24日,一阵清脆的婴儿啼哭声,从山东省招贤镇大罗庄村一户普通的人家中传来。
因在家族中属“延”字辈,父亲便为其取名宋延平,希望国家能早日和平,重归一统。
年幼的宋平入学很晚,这或许和其家庭的经济水平有关。直到9岁,宋平才读到了课本,拿起了铅笔,跟着老师咿呀、咿呀地诵读文章。
物质的匮乏并没有掩盖宋平的天赋。在新式学堂,宋平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因而他接连跳级,很快就念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
1934年,宋平考入了北京大学农业学院。不过他的脸上没有一丝悦色,学费还没有着落一直困扰着他。幸运的是,上天给了宋平一个机会。
一天,宋平的哥哥在参加万国邮政联盟举办的抽奖活动中,获得了300块大洋的奖金。
300块,在民国时代,无疑是一笔横财。要知道,教员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做管理员的工资也不过是每月8块大洋。
宋平的哥哥非常疼爱弟弟,他知道饱读诗书的宋平将来绝非是碌碌无为之辈,定是人中豪杰。
宋平哥哥便慷慨解囊,将这笔钱给了宋平,希望弟弟能承载着家族的期望,好光宗耀祖。站在上帝视角,这笔风投资金取得了成功,且回报率高的吓人。
就这样,宋平背起行囊,离开了家乡山东,来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北京。一年后,宋平又考入了清华大学化学系。
像那个历史时期的大多数有志青年一样,面对山河破碎的国家局势,眼见水深火热的芸芸众生,象牙塔的宋平无心演算化学公式、摆弄试剂药瓶。
救国,是第一要务。于是1936年,宋平加入了中共组织的中华民族先锋解放队。至此,他的双脚踏入了革命的道路。
一年之后,作为青年才俊的宋平就正式成为了一名中共党员。不久,宋平就来到延安,进入马列学院学习。
1941年,组织曾担任新华社重庆总分社负责人,受周恩来直接指挥。周恩来在重庆红岩村常听取宋平汇报,审阅他所写的文章和报道。
朝夕相处之间,周恩来觉得宋平是个不错的可造之才,就将其留在身边,充当秘书。
重庆也曾开展了类似活动。周恩来作为南方局书记,多次要求南方局和从事秘密工作的同志精读周敦颐的《爱莲说》,学习荷花身上所体现的“出淤泥而不染,同流不合污”的品格。
宋平本人就响应周恩来的号召,写过一篇心得体会,名为《同流而不合污》。送给周恩来一看,周恩来大加赞赏,还让宋平发表在《新华日报》上,供南方局同志们阅读。
在这篇文章中,宋平提到:共产党员不论在根据地,还是在重庆,都要永远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思想上绝不能模棱两可,而要棱角分明。
行动上,要有礼有节,经得起重庆灯红酒绿的考验。
正是周恩来的教导,凡是在红岩村住过的许多同志,没有一个犯过严重的经济和生活错误,这都得益于周恩来的教导。
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的一个紧迫现实就是避免陷入内战。为此,宋平又跟随周恩来一道,来到了六朝古都——南京。
在谈判的过程中,宋平日夜奋战在一线,有时起草发言稿,整理资料,有时替周恩来拟定行程表,审阅资料,甚至还亲自往返于延安、南京两地,向中央述职,讲述和谈的分歧。
总之,在周恩来身边的几年,宋平这个秘书工作能力提升很快,也学到了周恩来对待不同政治人士的方式方法,这为他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同凡响的伯乐
建国后,36岁的宋平就被任命为劳动部副部长,1956年又出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成为当时最年轻的部级干部之一。
改革开放时,思想方面的压力很大,一些党内有威望的老同志不是很满意中央的路线。
这时,宋平站了出来,在破除全国思想路线方面的阻力,甘肃的宋平是最早表态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省委书记。
当时,《光明日报》刚于1978年5月,发表了著名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宋平甚至早于《光明日报》,就率先在地方提出了和这相似的思想。
4月初,宋平参加了 兰州高等院校领导干部的一次理论讨论会,就在会上发言说:“要把我们的经济搞上去,就要解放思想,敢于冲破禁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也只有实践才最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
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兹事体大,过去多年影响仍在,甚至还引起了一些历史学者的求证。
比如1996年,从科普作家转到历史学者的叶永烈就曾问过宋平的儿子宋宜昌:“为什么甘肃会走在全国的前面,其中有没有北京的事先授意?”
对此,宋宜昌给出了自己的答复:“当时甘肃完全是独立、自发的行为,并没有北京的关系在运作。甘肃之所以会掀起讨论,或许和远离中央,不处于斗争的中心有关。相较而言,更能客观、冷静,带着理性看待这次大讨论。”
这次表态帮助中央稳定了局势,态度鲜明的宋平工作上也无可指摘,后来就被调往北京。1981年,熟悉经济的宋平重回了国家计划委员会。
八十年代,是中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期。
主政改革开放的宋平,在作报告时,提出:要改革计划管理体制,遵循的原则就是将大的方面管住管好,把小的方面放开放活。
1987年,善于发掘人才的宋平担任了中组部部长。一上任,宋平就积极推动干部间的相互交流。他认为,这可以让干部开阔眼界,对丰富知识、积累经验、提高领导水平都有好处。
在宋平的力推下,3年后中央就对此形成了文件《关于实行党和国家领导干部交流制度的规定》。
这项规定影响深远,对培养选拔人才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几乎成为现在政坛人才培养的一种固定模式。
因此,称呼宋平为“党内最大的伯乐”并非虚言,而是一句绝佳的肯定。
1989年,为了稳定局势,做好保驾护航的水手,宋平在十三届四中全会上被增补为政治局常委,位列正国级。
“十四大”以后,宋平卸任了常委职务,退休在家,不再过问实际事务。晚年的宋平热心公益,尤其是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教育。
1994年,宋平、陈舜瑶夫妇通过中央希望工程总部搭桥,资助了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板岩乡三位贫困的小学生。
第二年,宋平又给山阳县寄去了1600元钱,帮助4名儿童复学。1600元,放在现在,的确不是很多。但那是九十年代,如果按照购买力计算,保守估计也得几万块了。
除了资助学生,宋平知道农村地区最缺的就是教师。当过甘肃省委书记的宋平常常回忆甘肃贫困地区的状况,还说起去云南考察,两座山之间要走上一天才能看到人。
很多教师不堪忍受恶劣的环境,一般都不愿意去偏远山区支教。为此,他曾接待过“美丽中国”的支教老师,鼓励他们从影响一个家庭开始,慢慢改变当地退学的风气。
同时,宋平还给“美丽中国”的负责人支招,建议他们拍摄一部纪录片宣传支教情况,自己可以帮助他们从中央电视台找些途径和人才来助力拍摄。
2014年6月12日,宋平还参加了中央办公厅老干部俱乐部举行的一项主题为“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圆上学梦”的公益活动。
只是由于年龄太大,体力不支,宋平在活动上没有讲话,和大家握手、留影后就匆匆离去。
不久,宋平的老下属徐中远捐出了自己的全部稿费,又联合了江苏几位有志慈善的企业家,成立了江苏中远助学帮基金会。
宋平得知以后,主动献出了墨宝,为基金会的助学项目起名为“圆梦班”,雕刻成匾,装在基金会工作室里。
结语:
如今,宋平已经107岁,仍然精神矍铄。
年轻时的宋平,长久和周恩来并肩作战,让宋平很是敬佩。于是,宋平也有意识向周总理学习,将个人利益置于群众利益和国家利益之下,兢兢业业为群众服务。
即便以后身居高位,宋平从没有以权谋私,一直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
直至宋平离开工作岗位,全部家当也只有14个书橱,一张普通的实木床、一张办公桌、一台电视机和收音机,再无其它贵重物品。可以说,宋平是党内两袖清风、几无一物的代言人,是党员学习的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