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聚碳酸酯」遭课反倾销税!学者警示大陆下一步动作

中国商务部今天公告,台湾产的进口聚碳酸酯倾销成立,明天起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图/行政院提供)

中国商务部今天公告,台湾产的进口聚碳酸酯倾销成立,明天起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分析指出,聚碳酸酯为ECFA早收清单小项之一,对岸变相取消红利,恐要注意后续是否波及其他。

中国商务部今天公告,2022年11月30日对原产于台湾的进口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 PC)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初步认定被调查产品存在倾销,中国聚碳酸酯产业受到实质损害,倾销与实质损害间存在因果关系。

调查机关决定采用保证金形式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从2023年8月15日起,进口经营者在进口各公司生产的被调查产品时,应依据初裁决定所确定的各公司的保证金比率,向中国海关提供相应保证金。

中华经济研究院WTO及RTA中心资深副执行长颜慧欣今天接受中央社采访表示,WTO赋予会员国反倾销调查权利,按照程序先有初步认定,认定构成损害、倾销要件后,可要求保证金也就是所谓的反倾销税,之后再有约半年调查才有最后确定税率。

颜慧欣认为,按照调查期程来看,目前都在相关规范里;尽管抛出初步认定结果的时间点有些敏感,恰逢副总统赖清德出访友邦巴拉圭、过境美国这个时间点。

她说,通常在课征反倾销税案子上,只要提出临时反倾销措施,寒蝉效应就会形成。为了免去额外关税成本,被调查厂商会倾向暂停出口,中国中下游厂商也会抱持观望态度,有了风险氛围,进而影响商业交易。

「这个品项是ECFA早收清单项目,恐必须注意其他项目会不会也被拿来成为对台经济胁迫压力」。颜慧欣说,聚碳酸酯是ECFA早收清单小项之一,等于先前受益产品却在现在被说有问题,先前还有一例为石斑鱼;接下来恐得注意中国会不会再拿ECFA早收清单项目,对台构成经济胁迫压力。

致理科技大学国际贸易系副教授张弘远对中央社分析,聚碳酸酯为ECFA早收清单小项之一,关税减让红利现已不再,早收清单保护伞无效了;后续可观察中国会否透过逐渐取消实质红利方式架空ECFA。

对于中国商务部初步认定台湾的进口聚碳酸酯倾销成立,张弘远认为这和中国经济衰退大背景有关系。

张弘远剖析,中国石化产业上游多为国有企业控管,中下游厂商可和外国厂商进口物料;去年11月底立案聚碳酸酯反倾销调查,时间正值COVID-19(2019冠状病毒疾病)疫情大流行时,理应市场需求量降低,却有厂商提交反倾销调查申请,推估由于全球通膨环境,他国不需要这些物料,于是厂商「倒货」中国。

他说,中国目前内需不振、外需欠佳,在经济吹逆风情况下,中下游厂商数量恐也有减少,倘若再开放进口聚碳酸酯,将会影响产业。推估官方期望透过这些措施把市场红利留给境内石化供应链厂商,让境内厂商只能和本土厂商进货。

「我想经济成分是比较多的」,张弘远认为,中国商务部认定产于台湾的进口聚碳酸酯倾销成立,这是较为经济面向考虑,台塑集团、奇美等台湾公司在聚碳酸酯是领导厂商,对这些厂商开铡也会对日本、韩国等厂商达到杀鸡儆猴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