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科大建筑系以创作对话环境 「实构筑课程」直接动手做

台科大建筑系「校园环境改造实务」课程教授与助教、学生合照。由左至右为: 林采鸿助教、邱韵祥教授、郭政芳助教、陈庭蓁同学。(台科大提供)

「校园环境改造实务」课程于乌龟池场域进行实作之剪影。(台科大提供)

台科大建筑系「校园环境改造实务」课程实作木构地景家具艺术。(台科大提供)

有别于传统建筑系设计课程,台湾科技大学建筑系「校园环境改造实务」课程,以不同于纸面缩尺设计的「实构筑」方式,带领同学实际动手做出大型地景家具艺术,企图在理论课程外,提供同学多元管道来创造与环境的对话。

开设课程的台科大建筑系教授邱韵祥认为,这门课程与传统的建筑系教授内容,最大的不同在:创造与环境的对话。地景家具设定的座落地点在台科大校园内人来人往,却少能驻足的乌龟池旁。让大家愿意停留、使用这些家具,成为修课同学的课题。课程先从2x4木料工法开始训练,并让同学观察、体验场域的使用情境、描述氛围,再实际动手做,边做边修正,以回应环境特性。这与传统建筑系先在脑中想像情境、绘成草图、制作模型再进行讨论的方式迥异。

邱韵祥进一步解释,在传统课程训练下,当设计者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想像的「尺度感」跟实际状况,常有很大的差距。但如果先把「人」放进环境里,学生对「尺度感」的掌握,就会大幅提高。

邱韵祥表示,建筑的最终目标在于创造场域。这门3学分的课程以「人」为中心,使用1:1比例的「实构筑」方式制作五件大型木构家具,再造并活化乌龟池周遭场域。使用木构的原因在于,木头对环境友善、容错性大,可反复使用,操作中可不断观察、修正,适合做为学习工具。

2018年毕业校友,返校担任课程助教的林采鸿举例,修课同学提案在乌龟池旁有「亲水」的互动,但实作过程中发现现场高低落差,让使用者难以跨越。同学边做边改边设计,终能克服达成目标,这就是以往纸上谈兵无法验证的实务过程。

台科大建筑系大二生陈庭蓁表示,这堂课很累,但很值得,如果重来一次还是会选。因为建筑系很少有从零开始、动手钉钉子的课程,学了很多关于结构的实际面向,而且同学分组是共同参与完成,一起动脑构思、动手制作,不同于平常小组报告会分工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