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评奖难走后门 作品雷同问题大

2000年9月6日时报文学奖新诗奖决审,评审审阅作品。(本报系资料照片)

相对于大陆文学奖泛滥,且出现走后门的「跑奖」乱象,台湾文坛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台湾的评奖制度多半采取公开透明的征文比赛方式,杜绝了走后门的机会;另一方面来说,文学奖泛滥与人情包袱,仍或多或少为两岸「文坛」通病。

经常担任文学奖评审的《文讯》行销企画总监杨宗翰指出,台湾大部分文学奖都采匿名投稿方式,且严格禁止稿件有任何可辨识记号,评审委员名单也不会在事前公开,因此要在初选、复选、决选中脱颖而出,几乎没有走后门的机会。但一些根据已出版作品进行推荐或评选的奖项,依据文坛伦理、人情而护航,或者「人人有奖」轮流得,确实也在所难免。

九歌出版社总编辑陈素芳表示,台湾的文学奖也很多,因此产生一批「专攻」文学奖的作者,透过上课,仔细分析历来获奖作品的评审意见等,积极研究「游戏规则」。但她也指出,这类为文学奖而量身打造的作品,只见各种写作技巧成熟,却未见文本精神。

若要说台湾文学奖的问题,「雷同」是陈素芳最大的感触。她表示,或许由于生活状态趋近,近年一些文学奖的征文作品中,从用语到内容题材都很相似,「一时间会出现很多的阿公阿嬷、同志、颓废死亡、邱妙津、夏宇、太宰治」。

也因为雷同,过去文学奖曾发生得奖作品〈黑心货〉疑似抄袭作家黄丽群〈成家〉的风波,虽然最终决审委员认为两篇文章具体内容各见差别,「抄袭」难以成立,但陈素芳表示,「启发」或「抄袭」端看写作者的诚恳,而一个好作品,让读者看到自己的创意与个人思想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