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熙来去职 背后问题复杂难解
经过一段时间酝酿,中共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去职。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薄熙来固然须对「王立军事件」负上政治责任,但他的去职也带出某些发人深省的政治问题。
香港亚太研究中心秘书长李风说,中共中央决定薄熙来不再兼任市委书记,说明薄熙来需要为「王立军事件」负上政治责任。但他认为,目前很难就薄熙来的政治前途下定论。
时事评论员林和立却认为,中共中央在人大和政协「两会」会议后即宣布薄熙来去职,是「不寻常的事」。林和立表示,薄熙来的前途「应该划上句号」,对于薄熙来的未来,此间几名熟悉大陆事务的分析人士大都认为,由于当前中共高层内部正值换届期,人事问题相当复杂,因此,暂难猜测薄熙来的去向。
他们指出,无论薄熙来的未来如何,他去职也反映出大陆当前的一些政治走势,发人深省。首先,他们认为,薄熙来在重庆推动的「唱红打黑」一直引起诸多争议,而在争议还没有定论前,他却先行下马。「唱红打黑」是薄熙来治理重庆后大力倡导的改革方向,一方面是要提升社会的精神文明,抵消社会只重物质的负面发展,另一方面是要打击贪腐,「为民除害」。
由于「唱红」包括大唱文化大革命的歌曲,也令人质疑薄熙来重蹈文革覆辙,有人因此视他为「左派人物」。对于「唱红打黑」,大陆及海外媒体近年一直揣测薄熙来是要借此与中共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争红」,因为两人都被视为进入下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热门人选,存在竞争关系。
汪洋也曾担任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就是接替其职位。这两位被外界冠以「瑜亮情结」的政治重量级人马,上任后也确实很有自己的改革风格。薄熙来在重庆推行「唱红打黑」,而汪洋刚抵达广东时,也鼓吹广东要「解放思想」。
相对于薄熙来的「唱红打黑」,汪洋刚开始时较注重经济改革,提出「腾笼换鸟」和「双转移」口号,主要目的是促进经济转型,把较落后的工业搬迁到偏远地区。
在促进经济转型后,广东又把工作延伸到社会和政治改革上。今年1月1日起,广东放宽民间组织的登记限制,容许多类团体可以不必挂靠政府机构而自行登记设立,无形中去除「政治审查」的枷锁。这种开放政策是广东首例,也是大陆首个试验区。
在开放极为敏感的非政府组织(NGO)登记程序后,接着陆丰市乌坎村发生村民抗争事件,最后广东省委同意村民以真正的民主方式选出自己的村代表,事件由「坏」变「好」。其实「乌坎事件」酝酿多时,自去年9月底已爆发,而广东省委却一直没有积极处理,直到事件恶化并严重冲击中共的管治权威后,当局才介入协调。
至今,除了乌坎村几名原有干部被撤职外,陆丰市、汕尾市以至广东省委,没有一人受到惩罚。相反,乌坎还成为广东甚至大陆村级选举的样板,获得中共中央肯定。在15日记者会上,温家宝回答大陆民主发展时,就提到「现在农村村委员会许多实践,证明农民通过直选村委会是成功的」。
尽管温家宝没有直接提到乌坎,但分析人士说,除了乌坎村委会选举在阳光下进行值得骄傲外,外界对其他村级选举应该没有太大共鸣。相对之下,温家宝对重庆却有责备之意,强调「现任重庆市委和市政府必须反思,并认真从『王立军事件』中吸取教训。」
温家宝显然给予汪洋和薄熙来不同的对待。一名分析人士指出,薄熙来的去职,说明「唱红打黑」模式可能就此罢休,而汪洋近几年推动的「广东改革模式」应可继续前进,甚至可能成为大陆政治和社会改革的试金石。
有分析认为,「乌坎事件」酝酿多时,早已严重打击中共的形象,但迄今相关高层无一人受罚,这或许反映出汪洋背后有强大力量支持。至于薄熙来,尽管才华出众、「敢言」和「敢做」,但似乎在没有强大力量或派系的支持下,最终因王立军事件成为中共内部权力斗争下牺牲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