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第160种蜻蜓 「钩铗晏蜓」新发现

▲具有明显琥珀色翅膀的雌钩铗晏蜓特写。(图/农委会林业试验所提供)

生活中心/台北报导

台湾蜻蜓再添新种「钩铗晏蜓」,今年2月份发表于国际知名分类学期刊《Zootaxa》,这是由行政院农业委员会林业试验所叶文琪先生台北市立动物园陈赐隆博士共同发表的新种蜻蜓,也使台湾的蜻蜓数目累积到第160种。

林试森林保护组叶文琪说,蜻蜓与豆娘都是水边常见的昆虫,因其体型较大、亮丽的外表以及活泼的行为,使牠们成为野外观察时的注目焦点。蜻蜓与豆娘的成虫虽然有发达的双翅,以捕食空中飞行的其他昆虫为生,但是幼年期却是在水中度过,俗称为水虿。因牠们的生活与水息息相关,一旦环境受到干扰,牠们的群聚组成与数量也会跟着发生变动,所以是湖泊溪流淡水栖地指标性角色

台湾蜻蜓目昆虫大多为生活于溪流活水环境,只有一小群晏蜓科棍腹晏蜓属的蜻蜓,偏向栖息于山区沼泽与湿地,彼此间在海拔分布上虽然有隔离现象,但相邻种类的分布范围会互相重叠,且常在同一个栖息地活动。之前已知该属的3个种类:日清晏蜓、刃铗晏蜓及源垭晏蜓均为台湾本岛所特有,这类蜻蜓有一个特别的生态习性,就是牠们的水虿虽然平时也是在水中生活,但是为了觅食或转换栖地,却常会爬离水面在地面上活动,可以说是半陆栖性水生昆虫。

棍腹晏蜓属蜻蜓由于栖地适应较特别,且大多只在春季或夏季短暂出现在山区森林地带,所以是少见的稀有物种。由林业试验所与动物园及多位公民科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于2009年在意想不到的北部浅山地区,发现本属的特有新物种。本新种拉丁学名是以采集者蜻蜓达人江进利先生命名中名则是根据雄虫腹部攫握器形如镰刀弯曲的刀身,而取名为钩铗晏蜓。

钩铗晏蜓的栖息环境是阴暗的小溪山沟,与其他同属成员完全不同(上图/农委会林业试验所提供)。光线昏暗视线不良的栖息环境以及具有保护性的黑黄体色,是钩铗晏蜓难以被发现的主要原因。幸运的是,本种雌虫的翅膀具有明显的琥珀色翅斑,飞行时甚为显眼,也是牠们当初能够被发现的主要契机。但是,因为雄虫的习性特殊,难以采集,使得分类鉴定工作一直延宕至2013年才得以完成。

钩铗晏蜓发表后,新的发现纪录不断从各地传来,同时也确定了早先对于牠们仅分布浅山地区的臆测。然而人为的开发,破坏了浅山地区的天然栖地,原本生存其间的珍贵物种,多已局部消失或完全灭绝。而幸运残存的物种,如去年发表的纤红蜻蜓及甫发表的钩铗晏蜓,更显得弥足珍贵,也都有赖生态意识抬头的大众,共同来守护牠们的未来。

林业试验所所长黄裕星表示,即使科技预算有限,林试所仍将支持推动基础研究调查的工作,也喜见台湾能持续有本土性分类学上的新发现,期勉未来该所研究人员积极结合国内外更多专业领域的人才,为台湾林业发展与保育贡献一份心力

*钩铗晏蜓小档案:主要特征为雌虫翅膀明显深褐色,雄虫尾端的攫握器形似镰刀。成虫发生季节短,仅出现于每年的3~5月。成虫全长介于5.4~6.0公分,体色黑黄相间。主要分布台湾西半部丘陵地带及低海拔山区,喜欢于森林地带的荫蔽小溪或山沟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