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慢慢来(上)

但我扪心自问它确实不属于我「故意丢下」的东西的范畴。虽然平底鞋确实是我故意不带的,想着来这之后可以买;虽然书包确实是我故意不背的,想着来这之后可以换。虽然出发前的我的确怀揣了一个「放下所有烦恼带着全新的自己去到一个全新的地方」的小小的做作心愿,但我真的还是挺喜欢我的小粉伞的。

更加忍痛断舍离的是我换季前才买好的夏装。不过转念想到少带一件就是多给一件新的留空间,我就特有动力吩咐我妹把它们从我的行李箱里捡出来。

听指南山下的雨

起初的几天特别完美,我差点就要相信连24吋箱子都没装满的18公斤行李真的能管好我未来四个月的吃饱穿暖。但就像任何剧情都要有起承转合一样,凭我一人力气根本抵不住故事转捩点的突如其来。

有一天我路过屈臣氏,想起了遗落在家中阳台的小粉伞,就进去顺便挑挑看。顺手拿起一把,然后不小心把人家吊牌扯断,接着买单回家,一气呵成。接着,台北就开始下雨。

我没有在故意暗示这两件事情的因果关系,只是没有伞的日子天天都是风和日丽,去哪玩都不用顾及天气。但自从有了这把跟周围恬淡简约的低饱和环境格格不入的水蓝色伪小清新碎花晴雨伞,走到哪都要先查查天气。厚,还真的是奇怪。

台北的气象报告显示,过去的57天里,有30多天都在下雨。文山区的同学们声称,就算台北其他地方不下雨,政大也可能淅淅沥沥。

不过更奇怪的是,我竟然没有因为下雨而讨厌这里,我想这可能和烟雨蒙蒙的指南山一到公休连假或者任何我想出去玩的日子就放晴有关,这种拉好感行为,简直太故意。

指南山就是政大所依傍的这座山。我有幸住在临街热闹又方便的山脚下,常常呼唤着山上和后山的朋友们下来吃饭,偶尔也搭小巴或者沿步道上去找他们一起觅食,大家其乐融融,每天跨海拔的聊着天,谁也不去管这山头姓甚名谁,毕竟这么大一个地标,只要知道它是座山就够了。

起初我也不知道它的名字,只知道离政大不远的猫空附近有一座庙叫「指南宫」,知道抵达政大的公车有一站会停靠叫「指南路」。也是有一天看到同学发朋友圈吐槽指南山上的雨一下下一年的时候,我才惊觉,「指南」两个字给山当名字也这么好听!透着一股说不出来的任性的八○年代复古又忧郁的小情绪。

虽然这名不是我给取的,但我竟然有些洋洋得意。因为如果它随了区名就叫「文山」,我可能会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不讲究不文艺不小清新也就算了,如果真是那样的话,我大概只能承认我和「文三」有迷之缘分,台湾腔念起来还真的都一样。

说起「文三」,我就想起我文三路上那个也是临街的小床位,不知道它过得好不好,距离我收拾细软跑已经过去了四个多月,别说,这种明知开学就是不回学校的宛如跷课般的体验,真的,特别棒。

台北杭州其实很像

虽然我并没有跷课,还是一样认真爱学习,每个礼拜三都乖乖早起上一整天的课,但我真的很珍惜这种感觉,因为这种感觉是新鲜的,难得的。

我习惯拿当下的人和事情同过去的进行比较,巧的是他们也确实有很多共同点,就像我认识的新同学里总会有那么一个两个和我过去认识的同学长得很像,就像台北和杭州有很多地方也一样。

一样爱下雨,一样温度忽高忽低,一样有同龄人,一样有好朋友,一样有新鲜的社团,一样有讨厌的东西,一样可以去附近的城市旅行,一样出门要查地图,一样小清新,一样拍照好看,一样坐公车听音乐,一样压马路,一样有卧谈,一样吃夜宵,一样有山水,一样要看文献,一样要上课,一样要赶作业,一样买新衣服,一样吃火锅,一样吃不到炒粉。一样不是家,一样都在慢慢等我,让我看多一眼是一眼。

当然还有很多不一样,当然还有好多的故事没有讲,这是我来台湾的第58天。

不记得是第几遍放《听海》的时候,旗津港的绵绵细雨突然变成瓢泼大雨。我们赶紧把四人观光脚踏车扔在一旁,五个人一起挤在路边窄窄的屋檐下躲雨。十分钟前还不可一世地对着黑漆漆的大海声嘶力竭地喊了一遍又一遍「海哭的声音」,却没想到现在只能换一人湿了半边袖子的我们自己在马路上欲哭无泪地等雨停。

也不记得雨是小到什么程度我们才决定重新出发,只是后来那首歌就留在了高雄,因为到了下一站的垦丁我们又开始听《国境之南》。幸好我跑去恒春镇摆拍的时候还没有看过《海角七号》,不然的话尴尬的我坐在那堵网红墙前的长板椅上,一定尴尬得不知道应该拿出哪副表情,手脚应该朝哪个方向安置才比较好。

但还好离开垦丁的那一天,我们一路兜风路过出海口,突然就觉得眼前的盘山公路超级有感觉,要不然,我还真没有办法用自己曾经喜欢的《沿海公路的出口》来给这次旅行画上一个伪文艺的句点。

明明一次旅行,不对,是每次旅行都可以简单的用《旅行的意义》一言以蔽之,但我偏不要。要干就干一票小的,可以说是每一个入门级文艺青年的执念。

听着免费五月天

铺垫了这么多是想说,执著于伪文艺伪小众的我,本来不应该跑去凑3月29号大安森林公园的那个大热闹的。不过大概是因为我们早早就预料到从一个五天四夜的旅行抽身出来熪丧得不得了,所以提前就安排好,要一起奔赴那个明明直播比现场更能看清主唱穿了什么的演唱会。

可是等我在山坡上踮起脚尖听完一首《志明与春娇》,我就突然不想走了。虽然那时候我并不知道,这首连现场粉丝的和声都那么好听的闽南语歌,原来就是彭浩翔拍电影的灵感来源。

然而在我不厌其烦地看MV总算学会了一丢丢蹩脚的闽南语之后,我就真心觉得前些天新出的为电影第三部特地写的国语版,真的一点都不押韵,差评。

我选择固执而倔强的留下,是值得的。即使我的伪歌迷身分在三万粉丝的齐声演唱中暴露无遗,但想想在连粉丝都不是的情况下就免费听到了一次五月天的现场,我也觉得招人恨。所以从那之后就中毒了。(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