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年终的取暖讨拍外交

(图/本报系资料照)

笔者曾发表过,台湾政府在被排除于国际论坛或其他国际间会议的情况下,便开始自组场外取暖大会。我们可以从最近的新闻发现,台湾政府似乎很喜欢进行这种向国际社会讨拍的路数。

例如中国官媒大力批评反对温哥华和高雄建立「友谊城市(Friendship City)」国际间对于这些市与市的关系是有正式定义的,但我时常看到有人会将两者混为一谈。顾名思义,姊妹通常比朋友来得更亲密、更正式。也就是说「姊妹市(a sister city)」相较于「友谊城市」而言是更官方、更紧密的关系。

在台湾许多市府网站上可以看到他们所缔结姊妹市与友谊城市的列表:台北列出了将近50个城市、台中近40、高雄近30。相较之下,比台湾城市规模大上好几倍的东京市政府在其网站上却只列出了12个相关城市。

城市间定期交流固然是件美事,例如在疫情期间,交换防疫政策等资讯进而推动当地的防疫措施。但在台湾通常我们看到市府官员「出国考察」之后、公开发表与当地官员微笑握手的照片之外,很少看到他们对于该地市政政策做出什么仿效或检讨的发表。以陈菊在高雄市长任期的最后几天为例,她在2018年3月以考察都市建设与绿建筑为名,率团访问美国纽约市、费城和华府,这3个城市不但非高雄市政府网站上所列出的姊妹、友谊城市,她回国后没几天,更是接任了总统府秘书长一职离开了高雄。

另一个台湾特有的外交现象,则是在被国际会议排除的情况下,台湾时常在国际会议会场旁自己另外进行小型的边角会议,也就是俗称的场边外交。最近台湾被排除在罗马所举办的G20会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外交部长吴钊燮的访欧行程中,不知为何他原本获邀参加在罗马举办的「对华政策跨国议会联盟」行程临时取消。同个时间点他转而出席公开讲演、会见了几个国家的议员,并且在欧盟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低调会晤了欧盟官员。

而最近刚在格拉斯哥举办的「2021年联合国气候变迁大会(COP26)」也是另一个台湾进行场边外交的例子。与年度世界卫生大会相仿,台湾政府在场边安排了单独的会面场所,以便于与其他国家的代表团接触交流。在场播放的蔡英文总统录制的致词影片中,她提到了台湾优秀的气候变化因应政策。很遗憾这次我们没能见到台湾与英国一起合作促成台湾部长亲自出访的机会,台湾环保署长张子敬未能亲自出席COP26的台湾日活动。

上周的台日交流峰会,也可以算是台湾向日本取暖讨拍成功。虽然会上发表了「神户宣言」,呼吁支持台湾参与更多国际间多边组织,但与会者多来自地方政府,而非日本中央政府或国会。对于台湾的国际地位究竟能达成什么新的进展也令人质疑。

在拜登总统和习近平主席举行虚拟峰会的几天前,台湾则祭出一个安慰奖:美国国会议员访问台北。他们短短两晚的访问期间极少有公开的行程,很难想像如此低调的安排对于提高台湾在国际的能见度以及国际参与度能起什么作用。而同时间由一些美国国会议员所提出的《台湾吓阻法》草案,意图增进台美军事交流、并提供台湾适度军事融资协助,也可以说是对于台湾国防与外交的给糖吃行为。

台湾这样定期进行场边取暖的方式来呼求国际社会同情的外交方式已渐渐成为常态。然而打悲情牌真的对于建立台湾的国际地位有帮助吗?笔者认为台湾需要向国际社会展现自己对于经济与国家安全的决心、跳脱悲情的角色,才能获得更令人尊敬与钦佩的地位。希望有朝一日台湾人能挺直腰杆、有骨气地对台湾抱持着怜悯与同情的他国说:「Thank you, but no thank you.(谢谢你的同情,但我们不需要。)」(作者为美国共和党海外部亚太区前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