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视台湾九月的外交成绩单

(图/本报系资料照)

不少人认为台湾在9月交出了一张漂亮的外交成绩单:美国国会两党代表团访台、立陶宛在台北设了办事处、驻日代表谢长廷与前立法院院长王金平及台日关系协会会长苏嘉全受邀参加安倍晋三国葬、台湾驻英国代表受到「特别邀请」为伊丽莎白女王辞世签名吊唁、欧洲议会通过决议呼吁加强对台关系、「对华政策跨国议会联盟」发表公报表达对台支持、美国参议院通过《台湾政策法》、美国总统拜登表示美军将保卫台湾、美国和加拿大海军联合航行通过台湾海峡、台湾的外交盟友在联合国大会上替台湾发声音。

在这看似一连串辉煌的外交事件之下,台湾的国际地位是否真有重大进展?英文有个说法:「break its arm patting itself on the back」,字面释义就是一个人拍自己的肩膀来赞赏自己,结果拍到自己手断了。就上述这些看似外交功绩的事件而言,台湾很有可能是帮自己拍手结果拍到手断,就外交上所达到的实质效益来看,以下逐一检视。

首先,民主党众议员莫菲的国会访问团紧接着裴洛西来台,但该团成员在美国对台政策上的参与度并不特出,近期难以在美国政坛带来任何「明星效应」,为美国对台政策做出巨大改变。

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成立的一年后,驻台北立陶宛经贸代表处终于也在台北成立了。然而驻台北立陶宛经贸代表处是驻台北(而非驻台湾),并多了「经贸」一词,看似避嫌了不少政治意涵,或许立陶宛这么做对中国会比较好交代。

日本政府将于本周举行的安倍国葬,总统府宣布将由台湾日本关系协会会长苏嘉全、立法院前院长王金平及驻日代表谢长廷代表台湾出席。鉴于其他国家的出席代表,如美国副总统贺锦丽、印度总理莫迪、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等出席者,台湾的出席层级难说是什么外交突破。

台湾驻英代表虽然「特别受邀」签了伊丽莎白女王的吊唁书,但放眼其他国家,多由国家派出代表出席女王葬礼,台湾并未受邀。在一中政策之下,他们邀请的是中国国家副主席王岐山代表出席英国女王的葬礼。

美参院外委会通过《台湾政策法》,台美关系看似在外交、军事领域有所提升,但政治方面将原先受瞩的台湾驻美代表处更名规定修改成为「建议性质」,并删除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处长任命须透过参议案同意的规定。

拜登捍卫台湾的言论掀起热议,然而白宫一再宣称美国官方的对台政策不变。中国外长王毅在联合国大会期间会见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乌克兰外长德库贝拉时,台湾却仍然只能在场外举行年度取暖大会,不得其门而入。

而在泰国,国安局长陈明通的曼谷行程被泄密,让台湾的外交与国安系统遭受了莫大羞辱。

至于在美洲,美国100多个非政府组织要求美国政府不再支持海地现任总理继续执政,由于海地是台湾少数仅存的外交盟友,外交部回应:「台湾将持续与美国等理念相近国家密切合作,善尽国际社会成员的责任,共同协助海地渡过难关。」

外交部对此类议题的「外交式回复」给我们两个很好的提醒:

一、尽管在台湾媒体上台湾的外交不时传出「重大突破」的捷报,且就算其他国家与台湾抱持着相同的民主信念,他们也总会以该国自身的政策方针为优先考量,很多时候这不一定会嘉惠于台湾、也不一定代表在两岸关系上他们会更靠拢台湾。

二、对于自己被排除在外的国际场合与事件,台湾需要更努力深入了解个中脉络并奠定自己的国际地位。(作者为美国共和党前亚太区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