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人看大陆》参观淮海战役烈士陵园 盼骨肉不再相残
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取自淮北党史和地方志网)
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位于安徽淮北市濉溪县双堆集南面,1981年10月完成淮海战役烈士纪念碑,纪念碑是纪念共产党于淮海战役的胜利,换言之,也就是国民政府在淮海战役的惨败。
淮海战役(徐蚌会战)是国民党失去大陆政权最大的关键,为支援陷于徐州的国民党主力部队,国府精锐的黄维第十二兵团,由平汉线河南驻马店出发,东进驰援,被刘伯承的中原野战军所阻,压缩在双堆集一带狭小地区,双方发生激战,战役以运动战开始,以阵地战终结。从1948年11月23日至12月15日止,共产党歼灭了国民党第十二兵团的四个军,共计十一万四千余人,奠定淮海战役全胜的基础。影响所及,蒋介石总统于1949年1月宣告下野。
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内宽阔笔直的主干道通往纪念碑,纪念碑是环境空间的重要公共艺术,是「以历史记忆彰显现实价值」的符号,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于2016年入选为《全国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名录》,陵园南部的尖谷堆为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也是淮海战役双堆集地区国共双方激烈争夺的制高点。
在历史理解中,现在与过去总是纠缠不清的,笔者2023年9月参观陵园内的记念馆,看到沙盘模型展列包围圈内国军残破不堪的卡车,动弹不得的坦克车,心情是异常的沉痛,虽说双堆集已写入历史,战争的硝烟已经隐退到历史的深处,但以国军当年机械化的部队,败给武器装备远逊的解放军,能不令人扼腕。随后参观尖谷堆,取出国民党当年参战将领所着的「淮海战役亲历记」,对照书中描绘1948年底国共双方在此激烈的战况,「阵地的制高点尖谷堆,炮兵部队的观测所设置在上面,阵地成为解放军炮火集中袭击的弹巢」,在尖谷堆沦陷前的最后阶段,国共经过一天一夜的拉锯战,尖谷堆周围200公尺之内被尸体覆盖了一层,尖谷堆上原有的坚固工事已被炮火削平,守备的国军只得临时用尸体叠起一道长约150公尺的弧形「围墙」。仿佛听到战场受伤战士的哀嚎,处于弹尽援绝、饥寒交迫的窘境,感受到战士视死如归的悲壮。
台北邻居何伯父当年身陷重围,担心襁褓中的幼儿失去父亲,在千钧一发之际,拚者老命追随第十军师长尹俊突围,第十军残部随后跟进时,解放军就将缺口堵上,导致第十军军长无法突围而被俘,何伯父以行动诠释了「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置个人死生于度外」的意义;至于王伯父,就没那么幸运了,古来征战几人回,自从到双堆集参战后,就音讯渺茫,留在台湾的王妈妈,举目无亲,还要照顾两个幼儿,最后被逼得只好改嫁,战争的后果是多么残酷,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世间悲惨之事莫过于此。对照陵园内奇花争艳,祥和安乐,难以想像当年战区的血雨腥风,今夕何夕,今夕何夕,现实与过去反差是如此之大,令人感概不已。
为纪念淮海战役,大陆在当年的主战场徐州建有纪念馆及纪念陵园,支战场永城陈官庄也建有纪念馆,用以唤起人民的爱国意识。反观台湾,在国民党时代,不愿提及国共战争;民进党时代,呼吁抗中保台,延长义务役期,桃园机场实施反空机降操演,共军围台军演,似有遍地烽火的感觉;但海峡两岸无论政权如何的兴替更迭,总是血脉相连,但愿不再发生骨肉相残的悲剧。(蒋世安/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