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詩法文歌 巴黎學生創意演繹台灣詩人作品

适逢巴黎台湾文学大师周,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26日举行「诗的动与静」学生展演,借由歌唱、剧场、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重新演绎台湾诗人杨泽、陈育虹、钟永丰的作品,并直接与诗人们即兴互动;「杨泽表示他惊呆了」。

驻法国台湾文化中心为庆祝30周年庆,26日至28日举办台湾文学大师周活动,诗人杨泽、陈育虹、钟永丰均赴巴黎与民众交流台湾当代诗歌之美。

首场活动「诗的动与静」办在法国国立东方语言与文化学院(INALCO,简称东语)的台语课堂中,在台语教师、也是旅法表演艺术民族志学者刘展岳的策划下,选出3位诗人各2件作品,总共6首台湾诗,邀请学生在法译版本中重新演绎。

其中有的为诗谱曲歌唱、有的将诗变成舞台剧台词开始演戏、也有的将语言解放,邀请诗人一边读诗而自己一边舞蹈,更有人即兴地在现场演奏拇指琴。

杨泽在活动后接受中央社访问,他说:「我们其实是有点惊呆了!」

杨泽觉得东语的学生们不怕生、有台风、除了很有自己的想法外,在舞台上的演出也很专业,「尤其诗里的拍子都很对」,曾经学习过法文的杨泽,能跟上学生念出的法译版本,他感激学生们花时间对文本深入研究。

在6首台湾诗的表演过程中,陈育虹的作品「句点」是开场第一个表演,由学生阿里克(CatherineAlric)自己作曲演唱法语版本。

阿里克向中央社记者说:「用『终点』来开场蛮有趣的,好像是从结尾开始,也很像诗中写到的『卵』,代表着一个永恒的轮回。」她觉得这首诗不停的喊着回来... 回来... 期间似乎发生了一些事,但好像又没有,感觉要让读者参与其中,成为见证者,处在一个模糊的中间状态,既荒诞又有趣。

平常会购买诗集的阿里克说自己更喜欢将诗谱进音乐里,变成歌,「我觉得歌是诗的最终形式,它变成一种反复吟唱的旋律,一个我们可以随身携带的东西,无论是乘坐地点、或是散步、甚至还可以跟朋友一起唱,更容易分享。」

陈育虹觉得「句点」的法文歌版本很了不起!她说:「我的诗只要发表后就是公众的了,表演者或是观众如何想像,便是他们自己在完成那首诗,所以不管学生们如何诠释,对我都是很新鲜、很好的!」

「诗的动与静」活动策划者刘展岳,是东语的中文与台语老师,并在今年成为台湾学研究负责人。他说:「诗与歌对他来说是很重要的教学内容,尤其是歌」,他认为在很多文化中,诗是为了歌唱而发展与创作的,他期待学生和观众都能敞开心灵,感受台湾当代诗歌的声音与其构成之路。

「诗的动与静」活动仅1小时,6首诗的出场顺序分别为陈育虹的「句点」、「中断」;杨泽的「瞬间」、「月光海」;钟永丰的「夜行巴士」、「仙人游庄」。

刘展岳表示当主办单位巴文中心给他3位诗人的法译版本后,他依据适合表演的篇幅与内容,精选出6首;也依据诗人们的特质,安排陈育虹的作品成为开场,让观众先听到台湾女性诗人的声音,因为女性诗人对台湾文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再来是杨泽的作品,呈现诗中的国际观与不同语言之间的交流,展现台湾诗坛的开放性;最后是钟永丰的作品,让法国观众在感受诗意之余,了解诗在台湾亦可成为批判社会的媒介。

刘展岳说:「尤其钟永丰的『夜行巴士』,法译为Bus de Nuit,讲述当年的美浓反兴建水库案,便希望学生能够借此讨论台湾社会议题。」

「夜行巴士」诗中讲述1993年的美浓老农民,决定搭乘夜间巴士前往台北抗议兴建水库案的历程。在「诗的动与静」的表演中,由学生艾米尔(Emile)从台下弯腰驼背的缓缓上台,演绎「夜行巴士」诗中的老农民角色,将诗句变成振振有词的法文台词,仿佛回到抗争现场,令人动容。

原作者钟永丰在台上近距离的欣赏这段表演,他对一位法国年轻女学生竟然能诠释60几岁的台湾老农民的姿态,感到非常佩服,听不懂法语的他说:「语言不是最重要的事,我能感受到学生演绎的节奏。」

钟永丰在活动尾声带领全场一起用客语朗读「仙人游庄」的部分段落,并与音乐家早川彻以诗与音乐做最后压轴演出。

巴黎台湾文学大师周为期3天,除了开场活动在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外,主要在法国国家图书馆举办座谈、也在法国凤凰书店、老栅栏与熊文学咖啡馆均有活动。

驻法国台湾文化中心主任胡晴舫表示,中心近年来与法国出版社Circé合作,每年出版3位台湾诗人的法译作品,在30周年庆时,很高兴能邀请台湾诗人来法国分享他们的作品与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