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闲钱淹脚目 引导超额储蓄投入新基建
我国今年超额储蓄达新台币3.1兆元,累计4年的超额储蓄高达新台币13兆元,超过GDP的一半,极为惊人。图为银行工作人员正在整理新台币。(赵双杰摄)
台湾银行家第163期:台湾资金大盘点 为超额储蓄找出路(台湾金融研训院)
投资国家级基础设施最大的好处是可预测性,且投资报酬率稳健,英国、加拿大、澳洲等国都想扩大发展,不仅可强化在实体经济上的互动,更可及早挹注金融活水在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建设上。
在AI正铺天盖地改造各产业面貌的同时,政府也应该要有新思维,面对净零排放、高龄少子化的诸多挑战,新基建的规划要朝向更创新、更人工智慧、更有弹性来发展,主动将资金提早导引进入实体建设投资,让超额储蓄能有机会进入实体面,金融业者更有责任去规划设计出安心又稳健的投资金融商品,不仅可提早为更好的台湾建立起新面貌,还可避免投资者被来路不明的境外基金所诈骗,创造双赢。
先前主计总处发布,我国今年超额储蓄达到新台币3.1兆元,且已连续4年都超过新台币3兆元,累计4年的超额储蓄高达新台币13兆元,已超过GDP的一半,极为惊人。这么庞大的闲置资金没有用在固定投资,也就是没有用在民间投资、公共建设,最后必然会流于金融性投资,从而流进股市、房市,为一国经济带来泡沫的风险。
什么是超额储蓄?简而言之就是多出来的储蓄,即是储蓄用于投资之后还剩余的资金,这里的投资是指建厂房、买设备、修桥梁、造捷运等实体投资,不是金融性投资。理想的情况是储蓄都被有效的引导到投资,如此便没有闲钱、游资去乱炒股、炒房等。而储蓄如此有效的运用,不但可以提升一国基础建设,改善生活品质,也可以让民间企业随着实体投资而提高竞争力。
听起来台湾有很多钱似乎是很好,但早在80年代,也曾是台湾钱淹脚目的时代,当时邮政储金超过新台币5000亿元,还有2兆5千多亿元的各种金融资金,这些庞大流动的钱开始找出路,而大量的钱奔向了「大家乐」,想要大赚运气财,之后又有宣称高利的「鸿源」投资,号称可拿到4分利,竟然狂吸了超过新台币1000多亿元,这正是社会游资泛滥,一旦外在环境改变,老鼠会方式吸金偿付高利的体质就难以生存。1989年6月30日,《银行法》修正通过,政府开始取缔地下投资业者,这种类似的老鼠会倒一地,数十万名投资者更是血本无归。
从历史经验可见,游资过多时,钱就会去找出路,这时候有心人士再度利用「高利」历史老哏,来吸引台湾庞大的超额储蓄,这恐怕也是日前不少P2P平台或者境外不明基金等诈骗案例发生的部分缘由。
那钱淹脚目要如何解决?看看周边的国家状况,和韩国比较一下,2022年韩国储蓄率也很高,高达34.9%,但他们的投资率也升至33.1%,以至于超额储蓄率只有1.8%;反观台湾储蓄率42.6%,投资率只有27.8%,投资率太低,使得台湾的超额储蓄率高达14.8%。再看日本的2.1%,德国4.2%,美国则是负的,为-2.8%;说明这些国家将经济资源进行有效的运用。其实不少经济学家都曾示警过,包括中央银行前总裁彭淮南于任内曾多次呼吁,应把超额储蓄导入投资,如投入机场、捷运等公共建设,不但可以提升台湾的基础建设,也可促进经济成长。还有中央研究院前院士胡胜正也曾语重心长地表示:「储蓄没有被民间投资吸收,是导致超额储蓄增加的原因,这些庞大的闲置资金最后总被拿去炒房,房价炒高,又让薪资微薄的年轻人抱怨。」看来,不好好正视超额储蓄的问题,对台湾的社会与环境都是伤害!
分析台湾国民所得帐中,各项支出对经济成长的「贡献」。从2000年统计至2021年,台湾平均每年经济成长率约3.83%,其中民间消费贡献了1.22%,净出口贡献了1.79%;相较之下,过去20年间,台湾的公共支出平均每年仅成长0.07%,对整体经济成长的贡献占比,仅约3%。美国现在公共债务占GDP达150%,日本更超过250%;相比台湾《公共债务法》上限是45%,台湾公共债务支出明显也偏低。
不知为何,常常有人觉得,政府主动去规划投资会有「债留子孙」的问题,质疑支出的必要与合理性。这种说法不仅忽略公共建设的支出,也会提高经济体未来的「生产力」,亦低估了长年低落的公共支出,更进一步是导致民间减少投资动能。(全文请见7月号台湾银行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