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平台-台湾钱淹脚目的成因与影响

图/本报资料照片

在台湾的股市与房市热络时,我们时常听到那是因为「台湾的钱淹脚目」之关系。「钱淹脚目」是甚么意思?怎么判断?台湾是在那些时段钱淹脚目?它是如何造成的?有无负面的影响?若有,应如何处理?一连串的问题都值得讨论。

■何谓钱淹脚目?钱从哪里来? 「钱淹脚目」当然是意指「钱太多了」;但是甚么叫做「钱多」?它至少有三种不同的意义。当人们把「钱多、事少、离家近」视为理想工作之条件时,它指的是薪资或「所得高」。而当我们说某人或某个家族「很有钱」,或是「好额」(台语)时,它指的是家产多、「财富多」。就这两种意义的「钱多」来检视台湾:台湾的GDP在2022年全球排名第21位;外汇存底在近几年都居全球第四;又国际投资部位(即国外资产减去国外负债后的国外净资产)在2023年高达1.4兆美元,全球排名第五。所以,台湾可算是有钱的。

「钱多」还有第三个意义,那就是「货币多」。货币包括现金与银行存款等。国人所谓的「钱淹脚目」,通常指的就是货币太多,或是通俗所称的资金过剩。

在货币的供给面,它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准备货币,以及银行在收到家庭与企业的存款后,将之再贷放出去的信用创造一起决定的。长期以来,台湾每年的巨幅国内储蓄超过国内投资的剩余成为贸易出超。此出超所赚取之外汇(以及近几年海外台商回流的外汇),在中央银行为求汇率稳定,以及协助出口,避免新台币大幅升值的考虑下,多由央行购入,造成外汇存底的快速累积,也使得准备货币猛增。

央行在大量买进外汇时,也担心货币供给过多,会冲击国内的物价与金融稳定,因此透过发行定期存单与收受金融机构转存款等措施,来收回部分因买汇而释出的准备货币(此称为「冲销」),并偶而藉调整存款准备率或信用管制之作法,调控银行的信用扩充幅度。国内的货币供给就是这样决定的。因此,若谓台湾的货币供给太多,问题可能即出在央行买汇太多、冲销不足,或是银行的信用扩充太快。

■如何判断钱太多?

经济学的一项真理是:任何商品若供给过多,其价格或价值必然下跌。因此,货币供给过多之迹象,必然显现在借贷市场的利率下降,或是货币购买力下跌,即商品或资产价格上涨上面。

统计资料显示:台湾的外汇存底在1980年代中期,以及自2001年起快速累积。其结果一方面是市场利率于2001与2002年大幅下滑,随后长期维持低档;二方面是台湾的房价与股价在1980年代下半叶大幅飙涨;二者复分别自2004年与2010年起快速上扬。此外,消费者物价自2022年起也呈现膨胀现象。这些事实充分显示台湾在这些期间应是处于资金过剩状态;而这些期间也正是国人普遍感觉台湾钱淹脚目的时期。

台湾的资金过剩,虽然受惠于贸易自由化、中国大陆等封闭经济体走向开放,以及科技进步等诸多因素,共同平抑了国际物价,故国内消费者物价大致平稳,但其所造成的股票与房价飙涨,可能潜伏了资产泡沫危机。若是泡沫破灭,必将对金融稳定与经济景气造成严重的冲击。

日本经济自1990年以来,陷入「失落的30年」,即是肇因于股市与房市泡沫于1990年破灭,衍生了华裔日籍经济学者辜朝明所提出的「资产负债表型衰退」(Balance-Sheet Recession)。此类型衰退意指泡沫破灭产生的资产价格大跌,使家庭、企业与提供贷款的银行皆蒙受重大的损失。为了修复其资产负债表,家庭与企业削减其消费与投资,银行的授信也转趋保守,致使日本的内需萎缩,经济因此陷于衰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内需不振,经济景气难以提升,主要导因之一,也是房地产价格崩跌,相当程度损害了家庭的财富与消费能力。

台湾1990年股市大跌,虽然并未对国内经济景气造成太大的冲击,但那主要是因在那个年代,银行尚未开放新设,家庭与企业的股市投资资金多是来自自有储蓄,少有来自银行放款者,也因此侥幸逃过了资产负债表型衰退。

■钱太多潜藏资产泡沫危机,台湾应慎防

如今,台湾许多股市与房市的投资资金是来自银行贷款,若再爆发资产泡沫破灭,台湾金融稳定与经济景气所将受到的冲击,必将不可同日而语。

台湾的执政者通常把股市热络与股价屡创新高视为政绩好的象征,且财政收入获益,但对股价与房价过高所隐含的泡沫危机也不能不时存警惕。央行职司货币供给的控制,对台湾钱淹脚目的现象,更应设法改善,不该视若无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