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选举下的外部因素

(图/本报系资料照)

在台海军事紧张和中美竞争加剧的背景下,2024年的台湾总统与立委选举不仅攸关台湾未来的路线选择,也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担心选举结果是否会导致已经非常纷乱的地缘政治局势进一步激化。毕竟2022年爆发了俄乌战争,2023年则发生迦萨战争与红海危机,2024年会不会再增加一个台湾危机呢?

台湾的选举需要讲究天时地利与人和。所谓的天时就是国际大环境,现在在中美竞争没有和缓的情况下,中国又与美国主要的西方价值同盟国家关系都不好,大环境影响小气候,当然台湾人民也都感受到了。民进党作为崛起于台湾的草根政党,一直都在地利上占有些微的优势。蓝营在初选阶段就争议不断,再加上蓝白合破局,郭董负气出走,人和不存在,因此选举结果也符合预期。

虽然外部力量在台湾选举期间都表面上保持中立,但美、日及西方的媒体对不同候选人,其实与北京一样,都毫不犹豫地显示了他们的偏好。例如,美国相关人士多次表达担心民进党总统候选人赖清德的路线可能过于激进,会导致局势升级,而国民党的侯友宜则可能过度倾中而限制了台湾的自我防卫决心。政府与智库人士至少分寸拿捏良好,表达精准,而一些西方媒体记者就在报导里毫不犹豫地显示了偏好,严重丧失了记者需保持中立客观的立场。

例如《德国之声》专访马英九,撷取就两岸关系而言必须相信习近平这个标题。《经济学人》日前对区桂芝老师所做的专访,批评其追求传统文化价值而不是西方价值。以马英九受访为例,拜登、习近平既然选择和平共存,进入协商当然就必须选择相信谈判对手的承诺。这两个案例,国民党需对扭曲的媒体与记者表达严正的抗议。

在台湾选举中,中国因素也一直扮演决定性的天时条件。2018与2022年,在不涉及外交与两岸的地方选举都是在野党获得压倒性的胜利。然而,2018年后,美中竞争态势转向激烈竞争与对抗,外在大环境的变化也影响了台湾的选举。特别是2019年香港反送中,香港政府最后进行镇压,这导致主张两岸和平互动的蓝营在2020年的总统与立委选举受到重创,偏向台湾独立、与大陆对抗的绿营成功利用台湾民众的恐慌,首次完全执政。

由于美中竞争及两岸关系的恶化,2022年地方选举被征兵备战的议题所影响,倾向维持现状与两岸和平的蓝营再次获得胜利。由此可见,过去在台湾选举中的中国相关议题是中性的,可能对绿营有利,也可能对蓝营有利,但现在在台湾,中国因素已被认为是高度负面的存在,这既有北京操作不当,也有绿营刻意污名化的因素。

然而,台湾选举中的美国因素却是决定性的,不但各候选人在选举前都会前往美国与美国的政治人物、智库沟通,各候选人也都竞相以取得美国的背书保证为荣。毕竟在现今中美主导的国际秩序之下,台湾要维持事实独立的现状,必须要取得美国的军事与政治支持。

台湾选举还有一个重要的中国因素,那就是中华民国及其宪法。不管赖清德在选举过程中说了多少选举语言,只要他还是一个务实者,务实的标准就是是否在其就职演说中承认《中华民国宪法》与「一国两区」的《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大陆不论是长期化的军事威胁,或是经济上的恩惠,其实均已边际效用递减。大陆要维系与台湾的关系,关键在于真正尊重《中华民国宪法》下的台湾民主与经济体制。(作者为国立云林科技大学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