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原民文化館「文化之軌」特展開展 詮釋「原住民族正名」意義

台中市原住民族事务委员会今(7)日在原住民族文化馆办举办「岛屿原意 文化之轨」特展开展茶会,此次展览即日起至10月13日,以立体艺术品与媒体影像作品进行展出,以不同艺术形式诠释及阐述「原住民族正名」的意义,同时呈现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的深度对话。台中市政府原民会表示,原住民族文化馆不仅以推广及发扬原住民族文化为任务,更希望成为原住民青年艺术家创作及发表的重要平台。

市府原民会指出,此次展览展出阿美族导演黄巧玲执导的《我的名字》,该片荣获评审团奖,以阿美族传说中的半神半人Sawmah为主轴,细腻描绘名字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张力,透过优美画面与巧妙节奏,探讨名字承载的重量与原住民族在正名后面临的文化现状;另也展出全伟义导演的《活出文化》,该片荣获最佳影片奖,聚焦南投卡里部鞍部落与明德部落青年,深入探讨织布、鞣皮、小米等传统工艺的传承,展现当代原民青年面对文化传承的挑战与态度。

为进一步深化展览主题,原文馆特别展出台中在地原住民艺术家阮原闽大型艺术品《Ririh:昔在今在》,并与两部影片进行深刻对话,该作品灵感来自赛德克族传统神话故事绣眼画眉鸟Sisin的传说,作品主题为「生命的圆」,以传统织布机上的相连布匹象征生命旅程中的祸福相依,描绘历史中的世代交替以及当代与传统之间的无限轮回,表达传统与当代之间的微妙关系,展现出随着时间推移而交错相依的精神意义。

市府原民会表示,「岛屿原意 文化之轨」特展将阿美族、赛德克族、布农族及邹族等四大原住民族的文化精髓呈现于观众面前,透过影片、实体展品及当代艺术的融合,捕捉原住民族文化的动态与多元性,影片不仅展示传统工艺与仪式,也反映出族群在现代社会中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延续的挑战;悬挂于特展厅中的实体展品更赋予传统文化「浮动感」,象征着其灵活与变动的本质,呼应了文化传承中流动性的议题。

此外,特展透过沉浸式的体验方式,鼓励观众亲身感受原住民族生活中的「名字」和「文化」所承载的历史意涵和当代意义。无论是传统的故事、祖先的智慧,还是当代原住民的自我探索,每一件作品都像是一道文化轨迹,引导观众穿越时间与空间,从历史的足迹中重新审视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定位与价值。

市府原民会提到,希望透过特展引发观众对原住民族文化的珍视与保护意识,并让更多人了解文化正名背后的深层意义,带领民众透过作品与故事重新认识台湾原住民族的文化轨迹,从而更加尊重与珍爱这片土地上多样而珍贵的文化遗产。

今日活动除原民会主委杨馨怡,包括市议员朱元宏及吴建德代表、原民会族群委员张锦秀、陈舒芳、李建明、张薰雅、导演全伟义Biung Soqluman、艺术家阮原闽 Siyat Moses、司尧Ciang Ispalidav Sunkilan、伊比•南卡芙兰Ibi Nangavulan及全慈豪Nieqo Soqluman皆共襄盛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