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費制度未將台版CBAM納配套 台泥董座:會把國內產業搞掉
台泥董事长张安平。联合报系资料照
环境部预定在年底前公告碳费制度,但未将台版CBAM纳入配套,台泥(1101)董事长张安平4日语重心长地表示:「这会把产业搞掉。」他表示,以水泥业来看,国内水泥一吨最高卖到3,000元,如果到2030年一吨水泥要缴交3,000元碳费,那水泥就不用生产了,但因为进口水泥会越来越多,所以台湾还是没有减碳。
张安平指出:「绿色转型是跨国界的,自己不生产全靠国外,台湾基础重工业会死得很难看。」他强调,进口水泥现在一年已经为台湾带来300万吨碳排,不缴碳费不合理,推动台版CBAM就是要让进口原物料与商品也要申报碳排也要付出碳成本。
他认为,「如果进口的都是碳排表现后段班的原物料与产品,对台湾的减碳毫无助益,因为全世界对于国家碳管理的概念,是包括所有被我们消费的原物料与产品,全世界会质疑台湾人均碳足迹为何如此高」。
张安平也坦言,政府不同部会间对于贸易与环境着眼点不同,环境部无法独自解决所有的问题,举例来说台湾进口水泥熟料最大宗来自印尼越南,但当国贸局说要把东南亚布局当作是台湾的延伸,环境部能主张这些进口产品必须付出碳成本吗?
张安平4日上午出席「台欧盟绿色转型投资合作论坛」,强调绿色转型是跨国界的,他在演讲中指出:「在温室气体减排倡议中,全球合作是最重要的。虽然欧洲领先,但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球的努力。我们需要促进国际合作和知识共享,以加速向绿色经济的转型。我们必须支持发展中国家采用永续的做法和技术。面对气候灾难,我认为只有一个国籍,那就是地球」。
在会后被媒体问及目前台湾的碳费制度设计,张安平认为,像是水泥等基础工业必需品,大家都是有需要才会购买使用,管排放总量下降没有意思,是要看排放强度减量。根据资料显示,目前已经推出碳定价制度的欧盟、日本、南韩、中国大陆,皆将每吨产品排放强度纳入考量,并以减碳前段班企业的产品排放强度当作标竿值,一方面保障减碳先行者提早投入的努力,另一方面鼓励其他企业采取更低碳方式生产。
相较于联合国于2021年带头发起工业深度减碳倡议(Industrial Deep Decarbonisation Initiative, IDDI),于2023年与加拿大、德国、英国、美国等发起倡议,由公共建设优先采购低碳水泥、低碳混凝土、低碳钢铁。
张安平对此感叹,台泥做为早期投入减碳并且率先推出低碳产品的企业,并没有感受到政策对低碳的支持,像是财政部收货物税,目前较低碳的水硬性混合水泥每公吨要缴220元,比传统碳排较高的卜特兰I型水泥每吨160元要多缴60元。
张安平也提到,7月份公共工程委员会提出的「第03050章混凝土基本材料及施工一般要求」编修草案中,新增规定较低碳的水硬性混合水泥,仅能使用单一种矿物掺料,大幅限缩了混凝土减碳的幅度与弹性。张安平指出,全世界几乎没有看到像台湾用这种法令去限制添加物的,似乎是有一股力量希望让低碳水泥与低碳混凝土很难向市场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