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坛》体育署推多元运动 营造校园友善运动环境

体育署学校体育组组长蔡忠益(左起)、副署长洪志昌、竞技运动组科长周德伦携手呼吁各校营造校园友善运动环境。(陈筱琳摄)

运动场上不只有胜负,也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当脑麻学生完成校庆接力赛跑的最后一棒,「名次遇上团结」问题,班上同学放弃名次,选择共同参与的画面感动无数人,为了让学生在校内体育竞赛不用再为「名次与团结」的问题苦苦挣扎,体育署在新学期开始前提出新型态的校园体育活动,推动「多元运动、共融参与」营造校园友善运动环境。

「多元运动、共融参与」的推动首先从校内融合式体育课程开始,之后延伸到课间与社团的体育活动,再来透过地方体育主管会议,结合各县市政府推动,让学生享受运动过程的乐趣,最后体育署将优先补助实施推动共融式运动参与的学校与体育活动,在2月11日开始的新学期,体育署所推动新型态校园体育活动,希望扩大鼓励身心障碍或体育弱势的学生族群,与一般生共同参与运动,让融合式运动从校园体育课程出发,推动至班际与校际间的普及化运动。

体育署学校体育组组长蔡忠益表示,身心障碍或体育弱势学生加入团队体育竞赛,势必会影响团队成绩,如何让赛事更加公平,也有做过相关讨论,「例如大队接力平常一队是20人,假如队中有身心障碍或体育弱势学生,或许该班参赛人数减少到16人即可,透过人数缩减,或是缺少上肢、但下肢有力的学生,就改变接棒方式,适当地调整竞赛方式,就能让身心障碍或体育弱势学生不至于成为负担。」

体育署提到,为了培养学生规律运动习惯与强化体适能,除了鼓励各县市除了发展在地特色运动外,未来可再纳入「融合式运动」,以2006年台湾首支身障盲棒队伍「战神队」为例,透过调整竞赛规则,包括不能短打、行动不便打者可指定代跑、起跑线调整位置等,让身心障碍或不擅长运动的学生可以共同参与打棒球的乐趣。

在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成就每一个孩子」的愿景下,体育署呼吁各县市在多元运动种类的设计,纳入「共融式」的思维,让各校在办理普及化班际运动竞赛时,弹性调整运动规则,鼓励学生共融参与,让「以学生为主体及全人健康之教育方针,结合生活情境的整合性学习,确保人人参与身体活动」的基本理念得以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