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田有机农业钢铁人 黑手返乡拿锄头

新北市贡寮区复耕水梯田,立基于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的产业,「有机农业钢铁人」杨振鑫(左),复育故乡水梯田,保持田地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农业局提供)中央社记者黄旭升新北市传真 105年12月17日

水梯田的愿景与困境1具百年历史的新北市贡寮区水梯田复耕,立基于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的产业,深化生态人文、产业加值。「有机农业钢铁人」杨振鑫,立志复育故乡水梯田,儿时梦回来了,却面临小农销售困境。

新北市府农业局表示,贡寮区龙岗社区为典型的梯田聚落,社区居民对推广传统农业文化,与生态保育有极高的向心力,这里的梯田,没有农药及化学肥料,不但种出来的稻米及蔬菜干净又健康,同时也保有良好的栖地环境,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水梯田不仅有生产的价值,还有调节气候、防洪治水、节水的功能,透过水梯田蓄水,让水资源拾级而下,滋润每一片田中作物,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是自然农法的翘楚。

新北市贡寮区水梯田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在1970年代,约有3000公顷梯田,后因休耕,目前全区只剩10多公顷,内寮、龙岗、石壁坑,保留顺着山势开辟,一阶一阶绿油油、整齐画一的水梯田。

冬季休耕期的水田,滋养了多样的水生植物,晴朗的水面倒映着云彩及山影,是新北独特的农业地景。

再往山下走,以农耕水田、菜园为主的田寮洋地区,因距离海岸近,又有山丘及双溪环绕,湿地吸引极多稀有过境或渡冬鸟类停留,冬季经记录约有130鸟种,花雀、伯劳鸟以及台湾蓝鹊、大冠鹫、鹭科鸟类都很常见。

台湾生态工法基金会,以长期深耕计划,推动复育梯田聚落,建立台湾在地精神的「里山台湾」愿景。

在台北经营修车行的杨振鑫为了照顾生病的父亲,举家搬回贡寮。基金会副执行长邱铭源表示,返乡耕种的「正先农场」负责人杨振鑫,是「里山台湾」贡寮水梯田案例中的「农业钢铁人」,从黑手转为拿锄头的手,矢志复育故乡的水梯田。

杨振鑫参与农委会林务局水梯田复育计划,利用田间菜园的树叶菜渣,自制成最天然的有机肥料,不用药、不使用大型机械、须终年蓄水以维持生物多样性,并严格防治外来种,自己留种自己育苗,运用传统田间育苗技术,培育新品种。

邱铭源说,杨振鑫守护着雪山山脉下,先民沿着丘陵地开发的故乡水梯田。即便是钢铁人,因无法使用机械,也曾经看到杨振鑫累到瘫在水梯田中,无法动弹的困境。

对于里山倡议,无论是学者的论文或返乡农夫的实践,杨振鑫的案例,才是当前青年返乡的真正困境。

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规模,没有农机耕作,没有背后强大的亲人力量支持,「里山倡议」只是一个被消费的美丽名词。当年提出倡议的邱铭源,很遗憾的说。

尤其是山上的水梯田,邱铭源说,看杨振鑫一路走来,心有所感。他当前的困境,其实是里山精神能否维系的关键。杨振鑫今年收割的有机越光米、糙米、白米、红米,自产自销,没有精美包装,却等待大家支持。不然,只能让下山到处打零工。

外号「阿先」的杨振鑫,种植的台湾原生种红米,是他回乡后,不断寻访少数还在耕种的老农,而传接复育的古老品种,细小的稻榖,生命力却非常强。

他说,「古老而强健的红米,顽强的求生意志,是我推动有机复育决心的最佳写照。」

邱铭源表示,推动土地复兴运动,最大关键在于产销要结合。希望不但可自给自足,甚至可以创造盈余回馈乡里。如果,返乡青年一头热情栽进去,产销受阻,等于是「土地的困境」转为人的困境。

立志复兴故乡水梯田的梦想与实践,杨振鑫因为没有行销管道,受到困境。邱铭源在网路号召大家协助,希望「一人十斤米,让小农看见希望」。

邱铭源表示,立基于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的产业,以生态人文、产业加值为深化方向 的「公共财」,创造在地的就业机会与产业,才是「里山台湾」的光明未来。105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