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揭密》宝钢日铁结束合资 邓小平开拓的中日合作时代告终

前中共领导人邓小平(前右1)1978年10月访日,开启中日经济与技术交流的时代。(图/人民网)

被视为中日友好最具标志性合作关系的日本制铁与宝山钢铁合资业务于日前宣布正式结束,象征着由邓小平开启、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中日经济技术合作时代告终。接受日本制铁的大量技术援助的中国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早已无需再依赖日本,至于未来中国是否还要再透过与外国合作来进行技术升级并提高升产力,也非常值得经历「改革开放」的这一代人仔细玩味。

早在改革开放之前的1972年,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后,新日铁社长稻山嘉宽与当时的中国总理周恩来举行会谈后,决定技术协助武汉钢铁厂。据新日铁派遣团成员回忆,当时在机场看到堆积如山的《毛语录》,钢铁厂内到处都大字报与宣传口号,工人没有安全鞋也没有安全帽,钢铁厂内有还住宅区,孩子们在厂区跑来跑去,工作环境与设备完全没有现代企业的样子。

邓小平访问日本感受到日本工业与技术进步,对他造成重大的冲击,决心从日本引进技术改善经济。图为邓小平参观日产汽车。(图/人民网)

1978年10月为完成周恩来遗愿的邓小平访问日本,访问途中感受到日本工业与技术进步,他参观新日铁工厂时看不几个人,询问是否休假停工,得到工厂已实现自动化与机械化生产的答案,令他大受震撼。随后邓小平以承认落后、虚心学习的态度邀请新日铁来协助建厂,他罕见地以「学生」与「老师」来比喻中国与日本,要求新日铁:「你们就照着这个工厂的样子帮我们建设一个」。他为中日大规模合作的前景题了一幅字:「中日友好合作的道路/越走越宽广/我们共同努力吧!」

邓小平参观新日本制铁位于千叶县君津市的钢铁厂,大受震撼,要求新日铁协助中国建一个现代化钢铁厂。(图/人民网)

邓小平回国后的12月,中共就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启动改革开放政策的大潮下,就以超过当时武钢的规模在上海建了宝钢。宝钢是中国第一座在临海城市建造的一条龙生产线钢铁厂,完全不同于先前建于深山里避免遭战争破坏的「三线企业」型钢铁厂。建厂期间新日铁前后派了1万余人到上海,其中有相关协作厂商、各层级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但初期双方磨擦非常多,日本作家山崎丰子还曾以宝钢建厂为主题写了一部小说《大地之子》,对建厂期间两种完全不同文化的冲击激荡有深刻的描写。

在上海宝山建立宝钢的动工典礼。( 图/人民网)

至于协助中国建钢铁厂的心态,长期担任新日铁社长稻山嘉宽秘书的关泽秀哲说,当时新日铁领导人的想法是:「中国的稳定有助于亚洲的稳定,日本必须为此做出贡献。我们能做的是提供技术协助,日本技术上只要保持领先一步就可以了。」不过,最后中国的表现还是大出日本人意料之外。

根据宝武钢(宝钢后来合并武汉钢铁)董事长陈德荣的说法,最初构想先是以1亿吨为目标,希望能做到5亿吨产能,如此就能满足未来全中国的需求。但是中国钢铁业发展让人跌破眼镜,2017年中国钢铁总产量已超过8亿吨,如今官方的数据已经达到11亿吨。目前全球排名第2的宝武钢铁集团与排名第7的鞍钢集团正在讨论合并,如果合并完成将成全球最大钢铁企业,其产能相当于日本全国的钢铁产量。

邓小平访日期间参观松下公司时为该公司题字。(图/人民网)

2000年后中国钢铁业快速增长开始威胁日本、美国的钢铁业,2013年美国钢铁协会发表声明声称「中国钢铁倾销是近10年来最大的危机」、「有50万人面临失业」。2017年川普上台后就首先拿起钢铝关税的大棒对中国打贸易战,钢铁企业的聚集五大湖区与中部城市被称为「铁锈地带」,则成为川普的铁票区。

日本的情况略有不同,2000年之前日本受到整体经济停滞影响,钢铁业做了大规模的整合。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济成长狂飙,汽车等消费品热卖大幅提升钢铁的需求,原先被中国钢铁打得奄奄一息的日本钢铁业,迅速扩大对中国的投资,已经过多轮企业整合的新日铁于2005年与宝钢成立制造汽车用钢板的合资公司,供应给在中国设厂的日本汽车制造业,在中国家庭与个人追逐私人汽车的热潮下,获利也相当丰厚。

邓小平访日期间乘新干线前往京都,留下深刻印象。(图/人民网)

但是好景不常,这家中日合资的宝钢日铁在2021年就遇上侵权官司,新日铁控告宝钢侵犯一项「非定向磁性钢板」的专利。加上中国市场在疫情期间变化太大,许多日系汽车关厂走人,宝钢日铁这家对中日合作带有深厚历史意义的合资企业走入历史,也标志着中日关系将走入一个祸福难料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