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揭密》陆电动车优势从何而来?欧洲模仿中国政策恐搞错方向
中国的电动车产业让世界各国又爱又怕,已经成为全球地缘政治的重要议题。图为今年5月北京国际汽车展上极受瞩目的比亚迪汽车展位。(图/新华社)
最近欧洲动力电池厂北方伏特(Northvolt)向法院申请破产重组,使得欧洲各国扶持本土电池供应链来对抗中国电动汽车的希望破灭。面对来势汹汹的中国电动车,欧洲有些议论认为应模仿数十年前中国大陆「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这可能是受部份媒体吹捧中国官方政策的迷惑。西方社会真正该学习的是中国的新兴企业家,而非拍脑袋制订政策的官员。
欧洲汽车产业近几年开始感受到中国电动车的竞争压力,相当重要的因素是大陆经济发展为原已被日本汽车打得奄奄一息的欧洲车商创造了新的市场,以其品牌优势创造了空前的利润。直到中国市场自身发生变化,同时遇上电动车世代兴起,他们感受到中国电动车产业对欧洲汽车业的威胁。
被欧洲汽车业寄予厚望的「欧洲电池一哥」北方伏特(Northvolt)公司因不堪亏损,已于日前申请破产重组。(图/路透)
可能是这许多年大陆人民币太好赚让欧洲汽车业快速退化,在无力与大陆电动车竞争之际想出了学习中国过去的「以市场换技术」政策来应对,即开放市场(放弃课征高关税)来换取中国电动车产业技术(尤其是车用动力电池技术),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中国「以市场换技术」政策始于1979年,具体的政策指标是在某些产业不开放外商独资经营,必须与大陆企业合资,同时对中方逐步开放汽车产业的关键技术。从当时中国亟欲发展汽车产业的角度而言,强制合资规定是合于政策需求的明智决定。最早是德国大众(福斯)与上海汽车集团创立合资公司,接着宝马与华晨汽车、奥迪与长春一汽合资,随后陆续有更多欧美日汽车厂进入中国开办合资企业。当时正处改革开放初期,大陆原有汽车厂全数都是国营企业,外商也只能与各地的国营汽车厂合资,顿时遍地开花,开启了中国本土汽车厂与外商汽车业的蜜月期。
德国大众汽车是首家与中国国营企业合资的外商汽车企业,此一决定挽救了该公司的颓势,成为欧洲最赚钱的车企。(图/新华社)
不久之后的2001中国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WTO),该组织并不允许强制技术转让行为,不过北京承诺会逐步废除此类强制措施。大陆的想法也很简单:几年后就能学到技术,中国自己就能制造出具有竞争力的汽车。北京想要避免被跨国企业掠夺市场资源,以这种交换方式来拉动经济成长,同时学习西方汽车产业技术,培养中国产业具备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能力。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中方汽车厂从与外商合资的过程中获得的技术非常有限,在与外商合资长达40年的时间里,大陆的汽车厂只是模仿一些外资汽车厂的过时车款,在庞大的中国市场中享受具有类似独占企业的优势,却从未成功地设计并制造出具有竞争力的燃油汽车。学来的一点技术完全没有国际竞争力,合资的中方也只会在政策保护下与外方一起享受政策红利。
中国大陆比亚迪不只是快速成长的电动车巨头,它的车用动力电池市占率也高居全球第2名。图为比亚迪位于深圳的总部。(图/新华社)
许多专家分析这种模式未能成功的原因,包括:政治上的专制体制可能遏制了技术创新,或是参与合资的中方企业躺在受保护的舒适圈里不思进取,再不然就是外商制造汽车供应链极为复杂,很难用这种方式来简单复制……等等。
在燃油汽车以外其他产业的「以市场换技术」政策,状况也差不多,其中有部份产业则是惨不忍睹,因为外商合资企业挟其技术能力与中方国营企业在政策人脉与市场通路优势,几乎将市场上的新兴非国营企业(例如集体企业与私营企业)扼杀殆尽。而这些挟外商自重、消耗国家大量资源的国营企业却成为永远长不大的巨婴,被批评为抱着国有资产并挟洋人以自重的「国资买办」,遏制了中国本土民营企业的成长与创新,几十年下来学不成欧洲车、打不过日本车,连韩国车都抵挡不了。
在储能电池应用上,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具有强大的技术能力与行销网络,他们的优势都不是来自官方政策的扶植。(图/宁德时代官网)
而在电动车成为新趋势之后,最终让中国取得行业主导地位的,是像比亚迪、宁德时代这种私营的创新企业,以及他们所开发出来足以引领业界的新技术。目前在大陆电动车业界最具有竞争力的都是民营企业,几家挟庞大资产与外商合资的国有营企业市占率与营利状况则每下愈况。外商如果要模仿中国的电动车产业发展模式,就应该寻找这一类杰出的民营企业做为学习对象,而不是官员们所制订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