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省人,你为何不能再沉默?

(图/桃园市政府新闻处提供)

台湾社会目前有五大族群,除闽南人、客家人、原住民与新住民外,还有个人数占台湾社会人口1成左右,平日却不容易听见其声音的族群,这就是外省人。外省人是指因中华民国政府统治台湾的关系,而由大陆各省移居来台的人民与其后裔子孙,其中最大宗的移居现象就是民国38年前后,因国共内战失利,中华民国政府播迁到台北,大批大陆各省军民早先或跟随流亡来台,这群人相较于其他四大族群,有着共同的生命经验,不只有大陆原乡的记忆(不论是个人亲身的记忆,或经由家人转知与流传的记忆),更有着台湾眷村的记忆,形成我们特有的「双乡经验」,尽管这个双乡经验发展到今天,相当多数人已经变成「双重失落」的记忆,但,这正就是我们要重新呼吁外省人自我觉醒的背景原因。

现在,我们最常听见当有人问某个青年系出身于什么族群,本属于外省人的青年,总会跟人说:「我爷爷(或我爸爸)是外省人,但我是台湾人。」这种说法听来很有语病。如果台湾人意指「出生在台湾的人」或「生活在台湾的人」,那只要这些人拿到中华民国身分证,他当然可自称是台湾人。但,如果闽南族群的青年会说自己是闽南人;客家族群的青年会说自己是客家人;原住民族群的青年会说自己的部落属于哪一族;新住民族群的青年会说自己的家人来自哪一国,大家全都是台湾人,难道只有外省族群的青年属于「族群不明者」?从这个现象可知,外省族群正面临被污名化的处境,使得外省族群的青年估计本属于外省族群的第三代或第四代后裔,却不愿意自称是「外省人」,因为这些青年很怕自己被刻板印象给标签化,让自己置身在台湾社会边缘化的位置,面临被其他人排挤或霸凌的处境,宁可随大流,只想简单从众就说自己是台湾人。

但,我要请这些台湾外省族群的青年做个反思:泯灭与漠视自己的族群文化,成为社会中的族群不明者,难道就能获得「成为台湾人的荣耀」?台湾社会如果是个值得我们荣耀的社会,绝对不是靠着排挤或霸凌任何一个族群来获得此荣耀,而是每个族群里的人都能平等生活在台湾社会,跟人自在承认或愉快介绍自己属于什么族群,有着如何的族群文化,却不会面临被歧视或被消费的眼光。因此,淡化自己身上有着外省族群的色调,遗忘自己的族群记忆,来借此觉得从此可融入到台湾社会中,这绝对不是合适的作法。

我更想跟外省族群的父母或祖父母说:由于台湾社会面临剧烈的政经变化,你们面对自己的孩子,大多数人选择沉默。你们自觉已经无法挽狂澜于既倒,儿孙自有儿孙福,面对亲子关系或祖孙关系,不论是家族记忆、生活型态或甚至国家认同,都面临着严重无法沟通的现实处境,因此,你们索性放弃无效的对话,想说只要自己能颐养天年即可。但我想跟各位长辈说:不要等到我们族群都完全灭绝殆尽了,才会有人猛然惊醒:「我发现自己原来是台湾外省人!」

不论是年轻人、中年人甚至老年人,只要你属于外省族群,就应该意识到我们的族群正面临着生死存亡危机,谁都不能再继续坐视不理,毕竟已没有任何政党愿意深度关注我们的族群权益,提出相应的族群政策,除非我们自己愿意觉醒。我们需要开始重塑「外省族群认同」,凝聚台湾外省人意识,来复振外省族群文化。请不要再自我质疑生活于台湾社会的正当性,当你希望自己与子孙都能永续生活在台湾,请先大胆承认自己就是不折不扣的「台湾外省人」。(作者为国立宜兰大学博雅学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