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报社评》世局变幻如棋局 台湾需灵活

社评

时隔4年,中欧峰会终于在12月7日重现面对面会晤场景。连袂飞赴北京的欧盟理事主席米歇尔和欧盟执委会主席范德赖恩,和习近平主席及李强总理分别举行会谈,试图为几经震荡的中欧关系重新找回稳定的航路和座标。

中欧峰会 关切贸易赤字

在中美地缘对峙与科技、经济竞争日趋白热化的过去几年里,中国大陆原本视欧盟最可争取的「离岸平衡者」,屡屡呼应欧盟所揭橥的「战略自主」方针,希冀欧盟发展出具独立性、不完全追随美国脚步的对华政策乃至于全球战略,使中国在面对来自美方的竞争压力时,能在西方世界拥有可供回旋的缓冲空间。

然而,2022年2月底俄乌战争爆发,大陆这一布局遭遇不小冲击。不过,时至2023年底,俄乌战争陷入僵持,俄乌战争的阴霾正逐步从中欧关系上空挪开。这次峰会,米歇尔与范德赖恩将经贸问题放在首要议程,亟欲解决过去两年来遽增一倍、高达4000亿欧元的贸易赤字问题;两人也对中欧市场双向开放的对等性问题频频叩关,要求大陆当局给予欧商在华投资、经营更多的空间。

欧盟领导人还当面向中方解释,欧盟并不想要与中国「脱钩」。至于今春以来欧盟另行提出的「去风险」概念,也不是针对中国而来,其旨在增强欧盟市场供应链的韧性,减少对单一来源的过度依赖。

此外,在欧洲政坛历来最关注的气候变化议题上,中国大陆汰除化石能源燃料的进度和力度,亦为欧方向北京游说的重点。大陆日趋严格的电子数据境内外流动管理规则,是这次中欧峰会双边对话最有进展的议题,预期欧商在华面临的合规难题可以稍解。陆方也趁机对陆产电动车输欧遭遇的欧盟反补贴调查进行回应,希望欧方「审慎出台限制性的经贸政策和使用贸易救济措施」。对于拜登政府意欲串联荷兰等欧洲国家在半导体先进供应链上对中国设限,北京也向欧盟提出「反对违背市场经济基本准则,把经贸问题泛政治化、泛安全化」的正告。

正如范德赖恩所说,欧盟和中国「复杂的双边关系下,需要坦诚、开放的交流,进一步加深我们的相互理解」。中国大陆与欧盟的交往中,既有贸易总额达8473亿美元的深度利益镶嵌,在气候变化、科技竞争乃至以巴问题、乌克兰战争等不同议题上,也各自握有许多筹码。在哪些地方合作、又在哪些地方较劲,可谓思虑万端,构成一幅经纬交织的复杂图像。

两岸借鉴 欧盟内部厌战

然而,民进党执政的这几年来,总试图以极端简化的「专制vs.民主」叙事,将世局概括为「全西方都在力挺台湾对抗中国」的图像,还搬出当年马蔡ECFA辩论的旧套路,试图把「走向中国」和「迎向世界」的政策选项截然二分,彷佛顾此就必然失彼。

实际上,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世界」和中国大陆的各层次互动与竞合从来没有中断过。以昔时两大集团彼此隔绝割裂、全然对立的美苏冷战式想像,套用在如今台湾前途的擘画上,不但是对选民意识的混淆,也缺乏作为执政党的稳重感和责任感。

和台湾一样处在强权板块衔接点的乌克兰,在西方舆论中占尽道德同情与政治正确的高地,却面临美国两党恶斗导致军援拨款卡关的难题,和欧洲内部厌战疲劳情绪上扬等挑战。近期,斯洛伐克选出了亲俄左翼总理;荷兰反对援乌的极右翼政党,在国会改选中拿下第一大党位置,使欧盟日后对俄乌战争和涉俄制裁的态度更添变数。

世事演进如江河流转,不会永远停留在同一个滩岸。不论是中欧关系的突围转圜,还是乌克兰背靠的西方集体内部出现裂痕,都在提醒台湾:切莫放弃自主选择外交和两岸关系的权利。不论哪一阵营当选,灵活驾驭台湾所面临的世局,都是高难度的任务。

外人提供的导航固然可以参考,但怎么做才能符合国家整体利益,仍是驾驶座上选民选出的掌舵者不可逃避、也不可自我放弃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