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报社评》大陆教改这盘棋

旺报社评

大陆推出教育「双减」政策,引起股市重挫与资本市场震撼,但也代表大陆教育改革进入深化期。整顿校外补教业是教育改革大棋的开始,如何强化公立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均衡,将是施政重点。从整治学区房乱象,到推动教师跨校、跨学区流动等近期推出的措施来看,一个更为公平的教育改革远景逐渐清晰。

学区、名校的恶性循环

首先,大陆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长期而言对社会稳定不利,亟需透过综合性改革手段予以纾解,因而官方出手整顿补教机构、学区房乱象等教育不公平现象。2020年的统计显示,大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约20万所,校外补教机构总量高达40万所,形成大陆中小学教育「双轨」现象。不仅如此,许多补教机构在学校抢生源,进行超前教学,严重冲击学校教学规画。一定程度上,教育变成家庭资源的「军备竞赛」,畸形竞争成为普通家庭的压力来源,不仅损害教育公平,更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学区房乱象则与教育资源失衡形成恶性循环,北京16个市辖区中,西城区、海淀区房价最高,与其优质教育资源的集中密不可分。统计显示2020年北京大学入学考试共80位700分以上顶标学生,其中海淀区57人,占比71.25%,西城区有14人,占比17.5%。北京今年对这两区执行了严厉的「多校画片」政策,即一个小区对应多个学校,「买房」不再与「进入名校」画上等号。

加强国民基本义务教育应当是此轮教改的重心。「双减」政策是针对大陆近年「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做出的重要部署,希望透过强化公立教育来破解。事实上台湾亦有「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教育部推行108课纲,号称要为学生减负,但据师生反映,实际结果是校外增负。国中基测的成绩仍为升学的主要依据,学生压力未减,愈补愈凶。数据显示,台湾国小学生平均每10位有7人参加补习。在教育应试体制不变的前提下,一味强调减负,的确会造成反向效果。望子成龙是华人社会的普遍现象,家长希望给小孩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教育改革必须面对家长的期望,而国民基本义务教育应对此担起责任。

大陆正积极建立新机制,增加国民基本教育供给。如推动更多的教师跨校、跨学区流动,辐射优质教育服务;提升学校课后服务,以改变先前学生课后时间多被补教机构占据的现象;推进集团化办学和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准,加快缩小城乡、区域、学校间的教育水准差距等。大陆未来应该还会发布更多政策,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优化评价才能对症下药

再次,健全评价体系应为教育改革的方向。考试固然公平,但「唯分数论」和「唯升学论」的极端化和绝对化,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大陆校外补教机构近些年来爆发式发展,与教育评价标准过度单一密切相关,正是分数需求催生了补教机构的野蛮扩张。改变教育评价机制才能对症下药。今年3月,大陆教育部等6部门联合发布《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希望能够优化评价方式。

教育决定个人前途,教育制度决定社会阶层流动的公平性,尽管大陆大学录取率高达8成,但学历主义盛行,名校的毕业薪资与名位远远高于普通学校,农村普通家庭出身的年轻人,考上名校是跨越阶层、城乡、地域的唯一途径,把教育改革放在社会公平改革架构内思考,确有其必要。

快速变迁的社会与经济,让民众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惶恐。俗话说,站在风口上的猪都能飞,父母都唯恐孩子错过机会,面临向下流动的命运。这才是大陆家长争相给孩子补习的最根本原因,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点,要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

教育是百年大计,教育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需要从上到下的系统规画与重点突破。希望大陆这盘教改大棋能展现釜底抽薪的规画能力,不但可以为制造业升级培育出具创造力的人才,也能打破阶层藩篱,让社会流动更公平,国家可以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