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报社评》大陆涉台媒体的高度
旺报社评
两岸相互敌视气氛日益高涨,大陆《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微信公众号「港台腔」,日前转载经常发表政评的退役少将于北辰对共军攻台军演的评论,刻意以「大陆城镇都是土房子?」为标题,讽刺意味十足。无独有偶,大陆「观察者网」也推出「2020年台湾段子合集」,引起大陆网民对台湾名嘴乃至整个台湾的围攻。
早些年诸如「茶叶蛋」、「榨菜哥」等话题曾在大陆网路暴红,但都属于偶发性案例,影响有限,如今却是与官方有关的涉台媒体操作,就令人十分忧心。首先,名嘴是台湾政治的「奇葩」,危言耸听、反智的言论有一定渲染效果,对社会底层可能有效,但多数民众一笑了之。近来陆媒却频繁把名嘴危言耸听的言论当做日常新闻报导,让大陆民众误以为这是台湾的主流声音,这就不对了。
蔡政府上台后,陆媒或许有「舆论斗争」的政治需要,经常拿台湾名嘴当出气筒。过去多拿泛绿、偏独名嘴做文章,近来却开始对蓝营、反独背景的名嘴或政治人物不客气,多次挑起大陆网路民粹跟进攻击,无差别打击让一些对大陆友好的台湾媒体人心寒不已,两岸心理距离更加遥远。
大陆媒体偏好炒作台湾名嘴反智言论,当然有对内的眼球效应、舆论影响、疏导民意的考量,也多少蕴含了对绿营恶意攻击歪曲大陆「对等反制」的无奈和不满。但正如一句名言 「你终将会变成你最讨厌的样子」,陆媒的一些操作手法跟绿媒有样学样,如炒作台湾军机「投诚」降落厦门的谣言,再如近期个别涉台学者更是朝「网红化」、「名嘴化」发展,语不惊人死不休。
在两岸媒体的同时操弄、煽动之下,充满敌对、嘲讽的负面言论,已经形成恶性循环,其影响不可小觑。从表层来看,大陆民间尤其是年轻人对台湾的印象,早就与10年前「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渐远。从深层来看,北京以「融合发展」、「和平统一」为基点的两岸论述,已经受到自身舆论日趋尖锐的挑战,加剧了两岸关系的敏感性和复杂性。
当民进党祭出《反渗透法》、纵容侧翼猎巫所谓「红媒」、在台湾舆论形成「亲中有罪,反中有理」的寒蝉效应,蔡政府动辄以政治考量给大陆驻台记者予以重重限制和无理处分,两岸新闻媒体交流已经异常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陆涉台媒体应该担负起融合两岸的责任,以更高的格局和胸怀,拨开网路民粹的迷雾,去发现和挖掘台湾社会真实的声音。
很多人悲观地认为,「最美风景是人」在两岸关系语境中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其实不然。今年两岸舆论场,看似被疫情导致的仇恨情绪所裹挟,但这并非两岸民意的全貌。
例如,不久前台湾国家海洋研究中心4名潜水人员遇险,被大陆渔船救起,这则新闻最初在台湾网路的反响强烈,台湾网民纷纷感谢大陆渔民善举,这本应是一个两岸「暖新闻」、「最美风景依旧是人」的好题材,有助于缓解疫情之下两岸民间对立情绪,但大陆官方仅以一篇轻描淡写的说帖带过,陆媒亦没有跟进报导,很快又被其他讯息淹没。
再以台湾官方处理疫情中两岸事务为例,从最初赖清德主张两岸应合作,到蔡总统在武汉包机降落时对两岸参与执行人员表示肯定,蔡政府高层并不放弃透过疫情向对岸释放善意。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加上美国大选前中美激烈对抗的背景,两岸深陷敌意螺旋至今。不过,最近大陆航空公司拒绝承认写有「武汉肺炎」的核酸检测报告,一向「冲冲冲」对大陆极不友善的苏贞昌院长,却低调表达尊重,这个迹象说明蔡政府也深知「转弯」的重要性。
台湾内外环境逐渐转变,蔡政府「亲美抗中」路线将会转弯,这是现实情势所迫,也是台湾主流民意所需,应鼓励和肯定这种「转弯」,而不应投以冷眼或嘲讽。
近期大陆多位涉台重量级学者直言,希望两岸利用外部环境缓和的契机,尽快修复关系、降低对抗。无论是大陆官方、媒体,还是台湾有心改善两岸关系的人士,都应该从找回两岸民间要求交流合作、和平发展的「真实民意」开始,从找回两岸交流「最美的风景是人」开始,透过民间关系的回暖,逐步让两岸关系重返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