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报社评》大陆出口好 台湾跟着好

旺报社评

韩国与大陆维持了30年的贸易顺差,从今年5月开始逆转,已连续4个月出现逆差,连带韩国整体对外贸易呈现逆差。大陆一直是韩国贸易主要顺差来源国,逆差的出现在韩国造成了不小的震动。台湾与韩国同为「亚洲四小龙」,产业结构、发展模式、出口结构相似,韩国出现逆差会是台湾的警讯吗?

韩国对台湾的启示

韩国与台湾都是小型经济体,相对资源有限,市场狭小,产业单一,但优势产业显著。这种类型的经济体发展有赖于全球化运作,善用产业链与海外市场是发展的关键。与之相对的是大陆,大陆是大型经济体,拥有相对丰沛的要素、广阔的市场、完整的产业体系,内需市场庞大,也是经济全球化的重心,全球产业链的重要环节。正因如此,韩国与台湾都是大陆的重要贸易伙伴。

与韩国不同的是,台湾对大陆贸易额与贸易顺差仍持续走高。去年台湾对大陆(不含香港)贸易顺差突破1700亿美元,为历史新高。今年上半年,台湾对大陆出口额为1225.2亿美元,同比增长7.3%。虽然大陆近期针对性采取了一部分对台限制措施,但从两岸经贸整个体量来看,限制种类占比较低,影响相对有限。

综观全局,大陆产业升级以及全球产业链的调整,是韩国对大陆贸易出现逆差的主要原因,台湾对大陆贸易也面临类似的挑战。剖析韩国与大陆贸易结构的转变,对台湾应有所启示。

就内部因素而言,韩国对大陆贸易出现逆差,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产业升级缓慢,自主研发能力未能提升。韩国经济主要靠大财阀拉动,财阀的垄断地位让其缺乏自主研发的动力,产品更新迭代缓慢。韩国虽然有不少高科技企业,但核心技术大都掌握在欧美手中,韩国无法自主决定生产什么产品。内部自主研发动力不足,外部技术受限,让韩国近年来产业升级举步维艰。这一点,台湾应当借鉴。

从外部环境来讲,大陆与韩国之间产业的耦合程度及其变化,是造成两者贸易结构转变的重要原因。大陆与韩国30年贸易是「从互补到竞合」的过程,大陆对韩出口最初以农产品、低端工业品为主,而当时韩国出口大陆主要是钢板、纤维等轻工业及重化学商品,贸易顺差显而易见。在后来相当一段时间,双方贸易升级为以半导体为首的高附加值中间材料贸易,同时一直遵循着韩国出口零部件等中间产品、大陆再加工成成品销往世界的分工格局。但随着大陆产业升级,这一固有模式出现了变动。在韩国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液晶面板、智慧手机、电动汽车和新能源电池等领域,如今在大陆都能找到强有力的竞争企业。

台企享有同等待遇

台韩经济结构接近,但两岸经贸不是「竞合」关系,两岸发展经济关系,从最初就有「融合发展」的默契。目前,两岸贸易主要还是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下运作,大陆出口畅旺,自然带动台湾对大陆的出口水涨船高,即使在新冠疫情之下,两岸经贸依然保持强劲增长。以半导体为例,大陆是全球最大应用市场,尤其是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智慧化终端产品需求猛增,衍生出对产业链上游晶片需求的激增,同时带动大陆自台湾进口晶片的强劲增长。目前,在两岸贸易结构中,中间产品贸易长期占8成以上,不但体现两岸产业链密不可分,更彰显「大陆出口好,台湾跟着好」结构不会变。

此外,大陆惠台融合发展政策和几代台商的辛勤耕耘,让两岸经济保持较高的依存度。这一点是韩国等其他经济体所难以望其项背的。自2011年1月1日,《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生效后的十年间,台湾企业已通过ECFA享受了累计约70亿美元的关税减免。2018年以来,大陆相继出台「31条措施」、「26条措施」、「助力台企11条措施」、「农林22条措施」等,促进两岸融合发展。

大陆近年提出「双循环」发展模式以应对经济全球化遭遇的逆风,各界呼吁加快给予台资企业同等待遇,推动台资企业加快融入大陆经济「内循环」。同时,台湾也应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大陆经济的「外循环」,在全球产业链重塑过程中与大陆实现共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