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报社评》别急着嘲笑大陆整改

社评

大陆最近雷厉风行整顿金融、电商和教育产业,由于事出突然,未经过社会沟通过程,而且出手严厉,造成美国、香港与大陆股市重挫,部分台湾媒体显著报导之余,更不忘对大陆威权体制嘲弄一番。

整顿前应先示警和缓冲

对岸近期对大型民企展开一连串整顿行为,首先是「蚂蚁金服」,在去年11月初高达370亿美元的首次公开发行(IPO)前夕,被上海证交所临时喊停,后被要求撤除「支付宝」网银的存款产品(京东等也被涵盖),并成立整改工作组来规范其金融业务,让蚂蚁集团的市值大跌过半。其次是最大的叫车平台「滴滴出行」,6月底在美国公开上市,两天后就被中国监管单位以「网路安全」为由,要求下架其25款应用程式,市值顿时蒸发200亿美元。

更近的是上月23日传出,大陆政府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补教业),除了须登记为非营利机构,不再核发新的营业执照,而且严格要求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定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培训,不得高薪聘用学校教师,一经发现将撤销办学许可并对教师撤照,1天之内让补教业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股票暴跌8.5%。

这些案件发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基本原因,就是它们的规模太大,某些商业模式对市场竞争或国家发展的不利影响让中共不能接受。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之后,许多行业迅速发展,却没有适当的管理法规加以引导或约束,长期放任自由发展的结果,让少数业者迅速发展成掌控市场的「怪兽」,甚至掌握庞大的数据资讯,可能成为国家安全的破口,领导阶层发现不妙,加上业者某些「不当」发言或行为,终于触发引信,让当局决心快刀斩乱麻。

事实上,企业是否规模太大而需要加以抑制,稍上轨道的国家都有「反托拉斯法」或「公平交易法」加以规范或防弊。大陆在2008年8月开始实施「反垄断法」,但未见有效落实,也没有出现显著的判例。去年开始有些判例,今年4月起更是严厉执行,针对超大型电子金融、电商和教育产业的法律动作有迹可循。

没有示警和缓冲的执法,对经济的杀伤力极大,因大量的投资可能血本无归,对这些龙头企业的股东或持股人有失公平。企业需有一段警示期限,让利害相关者可以自我评估,避开可能的风险和损失。大陆追求「依法行政」,政府与企业、投资人之间,还有一段调适的路要走,才能成为现代化的法治国家。

跟上先进国家法治模式

美国的反垄断法治是全球领先者,从1890年全球首套的《史尔曼反托拉斯法》迄今100多年,虽说法条的诠释也随历史发展而有所变化,却不曾有过这种「猛爆性执法」状况。司法部会在适当项目上提供「指导」,过一段时间也会随社会变迁而更新指导,让业者了解政府执法的最新思维,减少企业违法受罚的机会。这的确是比较合宜的法治,既能有效执法也能让业者知所遵循。大陆政府今年2月公布了《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总算跟上了先进国家的法治模式,但如何稳妥过渡以降低调整成本,还需要精进更细腻的作法。

至于台湾,虽然在1991年通过的《公平交易法》已历时30年,除了对母法加以阐释的《施行细则》外,也仿效先进国家对易生问题的多层次传销、广告、联合行为等公布了各种「处理原则」,让业者有所遵循。然而,在政治和商业的激烈竞争下,也遇到了严重的问题,即企业的「合并」原本是单纯是否会造成市场垄断的问题,却经常被竞争业者或特定政治立场人士炒作,用来抵制竞争者的合理并购,或打击立场不同媒体的并购行为。

前者经常将某些企业抹红为「陆资」来阻挡其并购,后者则在网路媒体发达且分散、各国企业都需要大陆市场(和资金)的时代,刻意将并购渲染夸大为「垄断思想」或「中资入台」的政治问题,政府受政党利害影响,无法公正地依法行政,严重伤害台湾产业的发展潜力,2013年的旺旺并购中嘉案,以及目前富邦金并购日盛金都是显例。

当我们嘲讽大陆执法突兀之时,也该自省对行业管理的失策,如果想进入先进国家之列,就必须先超越这种障碍才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