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报社评》看懂大陆「战狼外交」
旺报社评
习时代大陆外交风格趋向强硬,有时甚至咄咄逼人。早些年舆论认定,大陆已告别「韬光养晦」,最近更冠以「战狼外交」称号,今年疫情期间,大陆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成为典型,再次掀起「战狼外交」议论。
不可否认,「战狼外交」虽充满贬损,却能具象描绘出近年大陆对外关系的一些特质:第一,大陆对自身国际地位的认知不再谦虚;第二,大陆官方涉外言辞火药味愈来愈重,前有王毅怒怼加拿大记者,后有官媒痛骂蓬佩奥;第三,大陆青年网民热衷于翻墙「出征」海外网路社群,「小粉红」一炮而红。
如果把「战狼外交」当做茶余饭后谈资,固然无伤大雅。但对执政者而言,大陆外交风格、手段的变化及其影响,是一个需要严肃研究、认真面对的课题,不能人云亦云、一叶障目,以至于对两岸关系、国际情势产生误判。
严格来说,习近平时代大陆对外政策更多发扬了「斗争精神」,这是外界冠以「战狼外交」的原因。但必须要认识到,「斗争」二字在中共的话语体系中具有特殊意涵,并不能简单地以「战斗」、「挑衅」等字面意思视之,而是要从中共的唯物辩证法中解读。
首先,中共的「斗争哲学」并非赶尽杀绝的零和游戏,而是动态过程中塑造主动权的必要手段。「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毛泽东这句名言就道出了「斗争哲学」的奥妙。
换言之,「斗争」是为了「团结」。可以看到,习近平时代北京以钓鱼台议题冷对日本、以黄岩岛议题施压菲律宾、以萨德议题修理南韩,当时都引起舆论哗然,批「大陆把周边外交搞砸了」大有人在,但今天来看,大陆与日、韩、菲三国关系反而处在近年来最好时期,这不得不说是「以斗争求团结」的成果。
顺着上述逻辑,大陆有「斗争对象」,就有「团结对象」。其中,「斗争对象」的认定,主要就以是否触犯或违背大陆「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安全」的核心利益为判准,只要在「斗争对象」以外的,都属于「团结对象」。
以此次中美围绕疫情的交锋为例,北京高调抨击美方「病毒源头追究论」,点名狠批蓬佩奥、纳瓦罗等人,但始终未打川普,即便其扬言「不惜切断对中关系」。同时,北京高姿态履行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包括公布免税清单、取消外资限制政策等,这些举措令Tesla、Costco等美资巨头落实并加码对华投资、看好中国市场。此外,大陆亦透过马云等民间管道援助美国地方政府,抗疫期间大出风头、收获高民望的纽约州长古莫,就正面评价了大陆。
近年来大陆以「斗争哲学」贯穿对外政策,已取得了一定实效。同理,「斗争哲学」也必然用在对台政策。那么,蔡政府国安团队应该做何研判、因应?
第一,千万不要被所谓「战狼外交」等情绪化反中认知冲昏头脑。不要简单地以为,大陆对美更强调「斗争」、美国对华鹰派抬头,就必然意味台湾战略价值提升。从WHA议题就可以看出,西方国家挺台显然口惠而实不至,这就是北京「以斗争求团结」;第二,民进党当然是北京对台「斗争对象」,但大陆发布《新惠台11条》、举办两岸民间视讯论坛,对台湾民间社会留有余地,不得不说北京也克服了内部民粹压力,未来将有更多具体作为。疫情期间,台商、陆配、陆生被绿色媒体和网军妖魔化、污名化,已在大陆民间掀起仇台巨浪,蔡政府应思考,520后的两岸政策究竟与谁「斗争」?怎样求得「团结」?例如,交通部拟恢复两岸客运,就是明智的做法。
第三,大陆之所以玩得起「斗争式外交」,根本上还是以经济、军事实力为支撑。柯P曾言「实力不够不要大小声」,其实不假。台湾如果选边站扈从美国,终究是依靠别人的力量。从这次绿委修《两岸条例》「撤案风波」就可以看出,民进党还是相当忌惮「草螟弄鸡公」的后果。早知如此,何必当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