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报社评》从大陆战略机遇期谈两岸关系

报社

新年伊始,两岸领导人隔空释放政治讯号。习近平在政协讲话中未高调台独,仅重申一个中国和平统一基本立场,还宣示「坚决维护台海和平稳定」。蔡总统的元旦演说除延续去年国庆「不冒进」原则,更表达「疫后恢复交流、增进理解」的期望,两岸关系是否有「新年新气象」?

去年大陆武统声高涨,其中固然有美国民进党反中的「外因」,也有源于北京关于「战略机遇期辩论的「内因」。2020年恰是中共16大提出「21世纪前20年战略机遇期」的最后一年,武统论者抓住北京重新思考「战略机遇期」的空隙,渲染大陆外部环境险恶,并利用疫情下高度紧绷的举国动员体制企图裹挟网路民粹,曾一度大行其道,所幸五中已明确定调「和平」主旋律

「战略机遇期」内涵为何?最通俗的话就是「练就内功」。从外部环境看,国际形势愈和平对大陆发展愈与有利。从内部环境看,大陆作为「世界最大开发中国家」的基本国情未变,唯有「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才能富起来、强起来。

「战略机遇期」的思想源于邓小平时代。邓有别于毛泽东,认为世界大战打不起来,因而抛弃毛时代动员备战体制,调整与西方世界敌对的路线,此乃「改革」与「开放」的源起。邓的继任者江泽民胡锦涛,将「战略机遇期」一直延续到2020年,并配合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习时代大陆已达到「全面小康」既定目标,GDP也位居全球第二,但正如中共19大的判断,大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现阶段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状况仍然存在矛盾,故大陆专心「练就内功」的基本任务并未改变,仍然需要「战略机遇期」为其进一步发展赢得时间和空间。

然而,相较于「后冷战时代」总体和平的国际氛围,当「新冷战」舆论出现,未来20年大陆是否还有这样的外部环境?归根究底,这取决于美国是否将中国大陆视为「敌人」,以及美国是否有能力像对付苏联那样,构筑起一个以遏制和敌视中国为目标的联盟。如果认同这一判断,则「战略机遇期」的基点将不复存在,反之则依然成立。

川普蓬佩奥近两年来的言行,让大陆一些人研判:「战略机遇期」将不再,若不重启动员备战体制,美中博弈将以大陆落败为告终。顺着这一逻辑,深受美国牵制影响、在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台湾,将成为「对美斗争」成败的关键。「武统论」的高涨,与否定「战略机遇期」的认知密切相连。

结局已定:中共在19届五中全会,坚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不变,并延续到至少2035年。同时,川普败选,拜登虽号召以多边主义制衡大陆,但RCEP、欧中经贸协定相继签署,美国一直试图干预但最终无力叫停。而这两份协定又为大陆争取到至少10年的和平发展期,令大陆与全球化「脱钩」的企图,终成黄粱一梦

回到两岸关系,既然「战略机遇期」在未来20年依然适用,那么必然产生两个基本判断:第一,以不打仗为先,故武统是下策;第二,以发展为先,故经济融合是上策。但这不表示台湾高枕无忧,事实上,自去年大陆海空军台海活动常态化后,两岸关系性质已悄然改变,正如外媒提出的「灰色地带」概念,大陆虽未启动武统,对台军事高压却是「既成事实」,不会因拜登上台、中美缓和而退让或松懈。

拜登外交幕僚坎培尔日前在视讯会议当面告诉蔡总统,两岸应恢复对话,蔡总统元旦讲话就是对拜登的响应。然而,就像习近平不久前在党内会议上所言,「政治上的主动是最有利的主动,政治上的被动是最危险的被动」。北京透过重新定调「战略机遇期」,坚决排除了内部民粹与外部因素干扰,奥秘正是在于占据了「政治上的主动」。

反观蔡总统的两岸论述,亦步亦趋附和美方论调,并无任何开创性的进展,一边是大陆的军事高压持续,另一边是内部的台独民粹依旧嚣张,蔡总统已陷入「政治上的被动」,前景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