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峰/夯实一中各表 落实一国两制

文/杨海峰大陆民间学者

中国有句古语,叫上医医国。医生为病人治病,要先查找病因。破解两岸政治难题,也需要先找出难题形成的原因。在笔者以往发表的撰文中,多次提到阻碍两年和平发展的两大矛盾:一是由国共内战造成并延续至今的两岸主权对立,即国民党创建并捍卫的中华民国与共产党领导缔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叠主权的对立。

这一矛盾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原本只存在于国共两党之间,是两岸的主要矛盾。民进党成立后,在国共两党反对台独以及美国不支持两岸任何一方单方面改变现状的两岸和国际背景下,民进党已经认识到台独建国是一条行不通的死路,蔡英文在本次总统大选中表态愿意在中华民国宪政体制下推动两岸关系,其实就是在往国民党两岸政策靠拢,走「中华民国是台湾」的中道路线。由于民进党仍没放弃台独党纲,国共两党质疑民进党借壳上市,却忽略了长期存在于国共两党之间的两岸主要矛盾——主权对立。二是两岸的统独对立。

这一矛盾是两岸分治后衍生的,是两岸的次要矛盾。民进党主张台独建国时,统独矛盾不仅存在于民共两党之间,也存在于国民两党之间。两蒋时期威权反独,台独是没有市场的。经过李扁时期的去中国化教育,台独势力迅速壮大,以致如今的台湾社会已经到了不敢言「统」的程度。马英九参选2008年总统大选时,将国民党的两岸政策调整为「不统、不独、不武」的三不政策,显示国民党既没有了统一大陆的信心和能力,也已经丧失了反对台独的决心和斗志。因此,当前的统独矛盾主要存在于两岸及民共之间。现在出现的新情况是,民进党不放弃台独党纲表态接受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统独对立融进了主权对立,国民党不敢言「统」演变成了独台政党,主权对立也接纳隐含了统独对立,这就给专家学者研究两岸问题设置了重重迷障,也增加了两岸当局破解政治僵局的难度。依目前台湾大选选情,民进党重返执政的可能性很大。一旦胜选,仍然会像陈水扁上台一样,把两岸的统独对立和主权对立叠加在一起,加剧两岸的统独对立。

但实质上,不论是陈水扁2000年上台执政,还是蔡英文参加2016年台湾大选,竞选的都是中华民国总统,也基本都在中华民国宪政体制下进行政务和选务活动,统独对立一直从属于主权对立。因此,两岸主权对立过去是、现在依然是两岸的主要矛盾。台海局势无论如何演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找出阻碍两岸和平发展的两大矛盾并厘清主次关系,然后对症下药,就能为两岸和平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面对国民党残余势力基本被肃清和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极待调动的新形势,毛泽东将国内错综复杂的各类矛盾划分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区别对待,避免肃反扩大化,为大陆的政权稳定、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当前,大陆对台政策的最大问题是,没能有效解决两岸主权对立的主要矛盾,而在两岸次要的统独矛盾上乱投医。武力震慑台独,却增加了台湾民众对大陆的恐惧和厌恶。限缩台独的国际空间,也给台湾民众留下被大陆打压的负面观感。

宋楚瑜曾说,台湾意识不同于台独意识。大陆不着手解决两岸主权矛盾,不理顺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关系,就没法把台湾意识和台独意识区分开,把热爱中华民国的台湾同胞和极少数的台独分子混为一体,不得要领去反台独,结果越反越独。

如今,民进党已经表态愿意在中华民国现有宪政体制下推动两岸关系,中华民国既是台独的保护伞,也是台湾蓝绿两大阵营的最大公约数。历史上的中华民国,虽然已经在1949年之后逐渐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取代。但在现实中,中华民国仍然是2300万台湾人民赖以生存的国家名称。大陆若再不解放思想,正视中华民国的现实存在,合情合理合法定位两岸政治关系,两岸的政治分歧只能一代一代传下去。

破解两岸主权对立这一主要矛盾,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落实孙中山毕生宣导的「主权在民」的民主思想。孙中山是海峡两岸、尤其是国共两党共尊的伟大民主先行者,台湾的重要政治场合至今依然悬挂孙中山画像,被尊为中华民国国父。大陆每年国庆,天安门广场也都摆放孙中山画像,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毛泽东非常推崇孙中山。其宣导的「主权在民」是两岸都能认同的普世价值。

常言说,解铃还需系铃人。两岸的分治局面本身是由国共内战造成的,目前仍都在执政的国共两党、尤其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共产党理应率先承担起中华民族和解的责任。只要能够破解主要存在于国共两党之间两岸主权对立,两年的统独对立自然而然就能轻松化解。可以试想,两岸主权对立时,台独尚且不能实现。两岸主权对立一旦破解,哪里还会有台独的生存空间

中华民国1912年在大陆成立后,先是经历袁世凯、张勋复辟和军阀混战,后又遭受日寇侵略。抗战结束后,本应是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复兴中华的有利时机,由于国共内战,导致海峡两岸至今仍处于分治状态。可以说,中华民国从来没有给大陆人民带来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和实实在在的利益。因此,老一代的大陆人民对中华民国这块民主招牌也没有留下什么好感。中华民国退踞台湾后,在李登辉执政时期终止「动员戡乱时期」、同时废除「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之后,孙中山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及民主宪政制度才在台湾得以真正落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进行了有益的民主尝试,大陆实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主集中制度。台湾的民主宪政制度是孙中山参照欧美民主模式创建的,能够让人民充分享受言论自由和相对公平参与选举的权利,但近些年来也暴露出政府效率低下、社会状态混乱等弊病。

大陆的民主集中制度借鉴的是苏联民主经验,过多限制了人民应有的权利,但政府运作高效,并且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大陆在改革开放后快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就是明证。两者各有利弊。中国大陆地域广阔,南方和北方,东部沿海和西部内陆,生活方式、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都不尽相同。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汪辜会谈之后,笔者曾致信当时的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呼吁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各种民主权利,建议设立五大政治特区,将四大经济特区之首的深圳市、与金门隔海相望的厦门市、台商密集的上海市、曾是中华民国陪都的重庆及中原腹地的河南省划为中国政治民主改革综合试验区,邀请台湾各党各界人士与大陆人民一道,集两岸中国人的智慧,取长补短,先行先试,由点带面,共同探索更加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民主之路。通过实施政治民主改革,落实主权在民,实现两岸主流民意的心灵契合。李登辉提出「两国论」后,两岸关系急剧恶化,也导致笔者一直没有再去提及这一设想

两岸主权对立无论以何种方式解决,两岸都要进行政治对话谈判。习近平接掌大陆领导权后,实现两岸主管事务部门首长会晤,已经搭建了两岸商谈政治议题的官方平台。但由于缺乏两岸都能认可的意向共识,两岸当局也不知道政治议题该从哪谈起,谈什么,加上台湾立法院给台湾当局商谈政治议题设置了人为障碍,导致两岸政治对话和谈判至今仍迟迟无法开启。为了打破两岸政治僵局,台湾的有识之士积极提出很多设想,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早期有联邦模式、两德模式,后来有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提出、联合报至今经常论述的大屋顶中国模式和张亚中提出的一中三宪模式,以及苏贞昌最早提出、蔡英文接棒的隐含两国论的台湾共识和谢长廷提出的宪法共识,去年施明德、苏起等蓝绿七贤士又提出大一中架构。笔者认真研析上述的和解设想,发现都存在两个致命的缺陷:

一是没能以九二共识为基础。九二共识是两岸官方授权的两会经过多轮协商,台湾提出,大陆接受,最终形成的。更重要的是九二共识开启了两岸两会事务性协商的大门,而且在两岸经济文化议题的协商中行之有效。并且,美国也对2008年马英九执政以来两岸在九二共识基础上的良性互动非常肯定。当然,有的和解设想是在九二共识形成之前提出的,未能以九二共识为基础可以理解。九二共识形成后,虽然在两岸进入深水区协商政治议题仍显脆弱,但脱离九二共识凭空设计两岸和解方案,注定是不会取得红、蓝、绿三方共识的。这就是以上的各种和解设想至今无法得以实现的重要原因,有的设想甚至在单一阵营都无法取得共识。譬如,谢长廷提出的宪法共识,在民进党内部都难以形成共识。

二是没能正视大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大政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原本就是邓小平为解决台海问题设计的,只是先在收复香港、澳门过程中得到实践。虽然「一国两制」随着形势的发展也暴露出很多问题,适用于台湾时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但以「一国两制」解决两种社会制度并存毕竟已有成功的先例。你不吃掉我,我也不吃掉,也是维持两岸现状的最好方式。两岸的政经格局虽然会受到美日外部因素的影响,但总体上是由大陆主导的,这一趋势会随着大陆的快速崛起日益明显。台湾不接受「一国两制」,目前还可依靠九二共识维持现状,一旦不接受九二共识的民进党重新上台或大陆失去耐性,大陆可能会用经济围堵、外交封杀等手段,甚至以军事手段,强迫台湾接受。而台湾的任何设想要是与大陆的「一国两制」不能相容,都不可能得到实现。因此,台湾接受「一国两制」越早,谈判的筹码越多,对台湾也越有利。继续拖耗下去,台湾将来接受「一国两制」时,只能完全指望大陆的善意。因此我说,大陆不正视中华民国的现实存在,两岸政治对话和谈判就无法开启,台湾不接受「一国两制」,两岸就不可能实现和平,这是两岸都必须面对的政治现实。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以一个大陆民间学者的视角,提议一个非常简单易行的开启两岸政治对话和谈判的方法:两岸相互承认对岸为政治特区。

根据两岸宪法,台湾地区和大陆地区不仅都是中华民国的固有疆域,同时也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既然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不能承认对岸是一个国家。笔者提议两岸根据各自宪法,承认对岸是自己宪法框架下的一个特殊行政区域(简称政治特区)。亦即,台湾承认大陆地区是中华民国的一个政治特区,统治大陆地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就是中华民国大陆特区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就是中华民国大陆特首。在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政治基础上,大陆也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承认台湾地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政治特区,统治台湾地区的中华民国政府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特区政府,中华民国总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特首。这样,两岸双方既对等尊严,又可实现重叠主权下治权的相互承认。

九二共识是国共两党坚持的两岸交流政治基础,九二共识的内涵是海峡两岸都以口头的方式表达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上处于强势地位,为了凸显中华民国的现实存在,马英九执意在九二共识后面加上「一中各表」,朱立伦接掌国民党后,也已经继承了「九二共识,一中各表」。对于两岸各自表述一个中国,大陆虽未公开接受,基本上也是默认的。两岸相互承认对岸为政治特区,等于两岸宪法都实现了台湾和大陆的连结,在「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政治基础上确立了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可以说是对九二共识的深化,也是对一中各表的夯实。

两岸相互承认对岸为政治特区后,以大陆视角,承认台湾地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政治特区,等于在台湾落实了「一国两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框架下的「一国两制」。以台湾视角,承认大陆地区是中华民国的一个政治特区,也是「一国两制」,只不过是中华民国架构下的「一国两制」。当今台湾的政治人物在蓝绿恶斗的社会氛围下,已经丧失理性思考的能力,包括提出「一中各表「的马英九在内,谈「一国两制」色变。台湾社会不愿接受「一国两制」,是不愿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框架下的「一国两制」,中华民国架构下的「一国两制」,台湾有什么不能接受呢?

在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政治基础上,两岸相互承认对岸为政治特区,不仅符合两岸宪法,而且目前仍在执政的国共领导人也都有决策基础和动力。从国民党角度。早在李登辉执政时期,台湾已经通过修宪,希望重新定位两岸的政治关系,争取与大陆对等「政治实体」的地位。政治特区和政治实体仅是名词有点差异,内涵基本是一样的。马英九也多次申明:两岸不是国与国的关系,而是地区与地区的关系。两岸相互承认对岸为政治特区后,两岸就是特区与特区的关系,或叫特殊的地区与地区的关系,完全符合马英九对两岸政治关系的定位。两岸相互承认对岸为政治特区后,在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政治基础上,包括军事互信、和平协议等任何议题都可以谈。马英九的任期还有不到七个月,套用蒋经国的一句话,马英九今天不积极推动两岸特区互认,明天一定会悔烂肝肠。当下,国民党刚刚经历「换柱」风波,朱立伦在执政效益拖累、蓝营选情低迷、诚通道德受损等多种压力下,两岸政策是翻转选情的唯一希望。2012年台湾大选,有人总结是「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打败了空心的台湾共识,而当时直至今天,「一中各表」并没有被大陆公开接受。如今,蔡英文将两岸政策调整为维持现状,并在中华民国现有宪政体制下推动两岸关系。朱立伦质疑蔡英文不接受九二共识如何维持现状,事实上,在马英九第二个任期,国民党即便坚持九二共识,两岸服贸、货贸、互设办事处等协议也都相继搁浅,最近举行的张夏会连争议较小的陆客中转协定也未能达成。在朱立伦不敢言「终极统一」也不敢反对台独的状况下,国民党与民进党两岸政策的差别不大,再以大陆没有公开接受「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对决蔡英文不放弃台独党纲的维持现状,优势并不明显,稳住立委选情还有希望,选赢蔡英文绝无可能。两岸相互承认对岸为政治特区后,等于「一中各表」得到大陆的背书,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更加稳固。朱立伦以夯实了「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对决蔡英文不放弃台独党纲的维持现状,将具有绝对的优势,实现逆转胜不无可能。

从共产党角度。1981年8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港台知名人士傅朝枢时,首次公开表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可以采取独特的方式,社会制度不变,台湾人民的生活水准不降低,外国资本不动,台湾可以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即使武力统一,台湾的现状也可以不变,台湾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省、一个区,还保持它原有的制度、生活。在1978年11月28日,邓小平会见美国记者斯蒂尔时还说过一段话:台湾的社会制度同我们现在的社会制度当然不同,在解决台湾问题时,会照顾这个特殊问题。「中华民国「的名称要取消,它可以成为地方政府。这是被尊为大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为「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定下的基调,中共第三、第四代领导人江泽民、胡锦涛对这一基调进行了延续和深化,一直未能超越。由此可见,大陆承认台湾地区为政治特区不是问题,难点在于接纳中华民国的名称,这需要思维创新。习近平接掌大陆领导权已经四年了,除实现两岸事务主管部门首长互访外,目前两岸关系事实上处在停滞状态。如果明年民进党重新上台,两岸关系还有可能恶化和倒退。作为两岸关系的主导者,台海局势无论如何发生变化,大陆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两岸关系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息息相关,如果台湾问题解决不好,13亿大陆人民有多少人相信,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五代领导集体,能够带领中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呢?

马英九任期即将结束,已经没有连任的压力,但有历史评价的压力。习近平尽管下届连任压力不大,但也有历史评价的压力。老子曾说,名是道的外相。只要大陆领导人能够体认到当下台独形势的严峻,别再因名害实,在九二共识需要深化的特殊历史时期,观念一更新,接纳包括名称在内的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既能打开两岸政治对话和谈判的大门,又可在台湾落实「一国两制」。同时,也不需要像接收香港、澳门那样,既要成立特区政府筹备委员会,还要起草基本法。以习近平敢于超越前人的政治勇气和已经在党内树立起的领袖权威,大陆接受这种新思维是可以期待的。

两岸相互承认对岸为政治特区,既是对一中各表的夯实,也能落实一国两制,可以解决两岸现实政治生活中的很多难题。

譬如,两岸领导人见面问题。两岸相互承认对岸为政治特区后,在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政治基础上,两岸领导人根据各自宪法把对方视为特首,不论在两岸场合,还是在国际场合,都可以见面,也都可以互称官衔。只要两岸在国际上不推行双重承认,就不会因为一个官衔问题造成两个中国。同时,台湾也能以「中华民国」的名义成为联合国观察员,并以同等待遇参加其他国际组织。另外,美国等172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交国,台湾领导人可以随时去访问,当然就用「中华民国总统」的名义,不过只能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特首的政治待遇。同理,巴拿马等22个中华民国的邦交国,大陆领导人也可以随时去访问,当然就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的名义,不过只能享受中华民国大陆特首的政治待遇。这样,既能解决台湾同胞普遍关心的国际生存空间问题,又能扩大大陆的国际空间。

再如,台湾即将加入亚投行的名称问题。台湾已经表态「中华台北」是底线。台湾以「中华台北」的名称加入国际组织已有先例,大陆接受根本就不是问题。问题是以「中华台北」的名称加入亚投行后,台湾领导人以什么名义参加亚投行有关会议。去年,马总统希望亲自出席北京APEC峰会,大陆没有答应,最后闹得很不愉快。亚投行是大陆主导成立的,其他国家或经济体的领导人都能参加亚投行有关会议,唯独不让台湾领导人参加,无论以什么理由都说不过去。两岸相互承认对岸为政治特区后,台湾可用「中华民国」的名称加入亚投行,台湾领导人当然也可以名正言顺地以「中华民国总统」的名义,参加亚投行的相关会议,这是一个互利共赢的结果。

●作者杨海峰,河南,大陆民间学者。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88论坛欢迎更多讨论与声音,来稿请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