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ke/《非法警力》:专业的媒体及社运示范

文/Reke

《非法警力》(Peace Officer)这部纪录片讨论的,是美国警力滥用的情况。特别是针对在美国影视作品中常常出现,总是象征美国警界菁英战力的SWAT(Special Weapons And Tactics特种武器与战术部队)训练的反思。贯穿片中主轴的是一位老警官,他曾经亲手创立SWAT,后来女婿却因为SWAT滥用而受害,于是他应用过去警界的专业,四处协助受警力滥用之害的家庭讨取公道。纪录片的内容虽然介绍了不少的个案,但是个案观察以及对个别受害家属关怀,并不是这部片子想要处理的主轴。

►►►电影新闻+实用资讯,加入『ET看电影』就对了!

▲《非法警力》剧照。(图/高雄电影节提供)

除去人物访谈的画面,纪录片里剪入了许多SWAT攻坚时的影像,在这些影像里我们看到的场景,与好莱坞电影塑造出来的情境竟然有些许的类似:无线电对讲机来回讨论现场情况及战术命令、全副武装特勤队员利用掩体布下天罗地网、破门攻坚,当然还有开火射击场面。在电影里,这些场景可能使吃着爆米花观众热血沸腾,然而一旦出现在现实生活之中,就会像《非法警力》中所呈现的荒谬。因为警方攻坚成功后,他们的对手并不是电影中火力强大的黑帮份子,而是市井小民:有些根本手无寸铁却被击毙,有些拿起球棒枪枝自卫反而让警方取得法律上伤人免责的理由。

在荒谬之余,这些宛如战争场面的画面,呼应了《非法警力》中设定的主要论点:SWAT的失控,原因在于他们的训练制度,把警察与军人身份混淆了。因为把任务视为战争,所以对手就成为敌人;而因为是面对敌人,攻击时当然不能手软

本片出现的时间点,或许应该是对美国巴尔的摩警力滥用事件引发的动荡有所回应,不过生活在台湾的观众,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太阳花学运行政院的流血驱离事件。这样的联想是否妥切?两个事件之间的相似性有多强?可能见仁见智。但值得讨论的,或许不是单纯地聚焦于台湾的情况能否代入影片框架中,而是反思台湾对事件检讨的方法上,能不能具有跟美国社会相近的深度

▲《非法警力》剧照。(图/高雄电影节提供)

正如同本片能够针对体制中抽象的问题,提出具有高度的论点,再透过多个案例的追查,透过受害者学者及一线员警之间多元的视角层层加深影片所持论点的理据。这点在台湾处理社会议题的讨论中,是比较难以见到的。我们多半是忙着找人负责,即使对体制的检讨,也可能限在规范法条文字上打转,鲜能如此深入到思想的层次。

台湾的警察被要求以什么样的情境来执法?社运场合除了把警方塑造成政客打手之外,是否能够再描绘出更具体的图象,足以指出警察体制从训练到执行上根本的问题?而要求警察改革的运动,能不能找到像片中退休老警察Kickstarter一样的人力,提出专业的调查,与警方的报告进行抗衡

在警察体制之外,《非法警力》带给台湾社会的,或许更多是媒体、社运需要的反思。

要看更多请下载《娱乐星光云》APP

►►►iOS:点我下载。

►►►Android:点我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