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窃听风暴 世纪丑闻:水门案
▲描述水门案的经典电影《大险谋》,由劳勃瑞福(右)饰演伍华德,达斯汀霍夫曼饰演伯恩斯坦。(图/翻摄自网路)
台北市长参选人柯文哲指控对手连胜文的团队窃听,许多台湾媒体都用了「台版水门案」这个标题。为什么?
因为今天在中文世界里,「水门案」已成了窃听的代名词,「深喉咙」成了爆料的代名词。媒体人的条件反射、加上有「膨松剂」(自我膨胀) 效果,所以上述个词被用得很泛滥。
严格来说,柯、连「窃听案」很难类比成「水门案」,因为原版的美国「水门案」是动摇国本的「总统级」窃听案(对美国历史影响重大),而柯、连目前都只是市长参选人。若真要类比,去年爆出的「马政府监听立法院长王金平事件」,勉强可称为「台版水门案」。
说到正港的「水门案」(Watergate Scandal)指的是发生在1970年代的美国政治丑闻。1972年6月17日凌晨,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所在地:华府水门综合大厦(Watergate Complex)的保全安人员发现,从地下车库通往大厦的门锁,两度被胶布贴住(让门可以关上、但不会锁住)。
他报警后,前来的两名便衣特警抓到了5名嫌犯。他们涉嫌潜入上述总部安装窃听器和拍摄文件。FBI发现这伙人身边中有不少联号的百元大钞,后来发现,这些钱竟然是来自总统竞选连任委员会的政治献金。但率先揭发此事的 ,是《华盛顿邮报》。
案发翌日,《华盛顿邮报》的菜鸟记者伍华德(Bob Woodward)被指派去跑追条「小新闻」。伍华德发现,这些人来自迈阿密、身怀数千美元现金、戴着手术手套作案,应该是「受过专业训练的爆窃高手」。
接下来,《华邮》指派伍华德与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两名记者一起去追水门案,他们发现,5名被捕者之一的麦考德(James W. McCord, Jr.),身分竟然是尼克森的「总统竞选连任委员会」里负责安全的工作人员之一。
数周后,伍华德与伯恩斯坦报导,调查此爆窃案的大陪审团要求曾在尼克森政府工作的两名男子:前中情局官员亨特( E. Howard Hunt)与前CIA干员李迪( G. Gordon Liddy)作证。后来证明案发当晚,他们在水门大厦对面的酒店房间内透过对讲机挥行动(之后两人亦遭到起诉)。
伍华德两在线人「深喉咙」的指引下,继续往「钱」的方向追查。8月1日, 《华邮》报导, 一张25,000美元、捐给尼克森「总统竞选连任委员会」的政治献金支票,竟然出现在水门案爆窃案5名嫌犯之一的拜克(Bernard L. Barker)的银行户头里。进一步调查,这些窃贼在犯案前数个月内的旅费和生活费用,都来自这些政治献金。
案件的证据及证人证词都开始把下令者指向白宫幕僚。尼克森竞选连任的团队在司法压力下,向检察官供出总统的亲信跟此案有闗,参议院在1973年初成立调查委员。
遭解雇的白宫法律问狄恩(John Dean)、以及负责安排总统行程的巴特斐(Alexander Butterfield)先后作证指出,整个白宫装有由语音自动启动的录音系统,会录下了白宫内几乎所有的谈话。经过一系列的司法诉讼后,联邦最高法院作出判决,要求总统必须交出录音带。根据对这些录音带进行监听后发现,尼克森对水门案应该知情,并且窃听案爆发后曾经明示或暗示要掩饰此事。
面对众院几乎可以肯定会通过弹劾案,并且很可能会被参议院定罪,1974年8月9日,尼克森发表电视谈话后正式宣布辞去美国总统职务。由副总统福特(Gerald Ford)接任。福特于9月8日宣布赦尼克森的一切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