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大、睡眠不足「眩晕」跟着来!中药穴道调理有一套

医师林欣莹介绍调理眩晕之中药材。(图/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提供,下同)

记者李佳蓉/综合报导

蜡烛两头烧是现代人很普遍的生活型态,而「眩晕」也就成为门诊常见的症状。中国医药大学附设医院中医部主治医师林欣莹指出,眩晕已非乐龄族专利,门诊中越来越常出现学生族群,还有血压血脂偏高的年轻人以及自律神经失调的上班族,生活步调硬生生被眩晕打乱,在在显示其威力不容小觑。中药调理配合规律作息,是目前能掌握的最佳良方。事实上,门诊中接触的眩晕多属良性,只要休息充足,就会自行痊愈。麻烦的是,它会反复发作,进而影响睡眠、引起焦虑。林欣莹指出,眩晕和情绪压力睡眠不足、过度疲劳、不当饮食息息相关。尤其肠胃不好的人,摄取较甜、较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时,症状会步步加重;另外,感冒阶段或遭逢温差大的季节,也将诱发眩晕;女性在月经来潮前症状更是明显。林欣莹表示,中医处理眩晕脉络分明,会针对起因调配天麻藤饮、温胆汤、半下天麻白术汤、苓桂术甘汤益气聪明汤、归脾汤、六味地黄丸等,进行平肝袪风、清热、化痰、温化水饮、益气、补血及滋阴。一般来说,经过半个月左右的中药调理后,症状可望减缓,约一个月后就不容易再发作,睡眠品质当然也获得改善。

除了中药调理,民众于眩晕急性期时,可按压百会穴风池穴,这两个穴道可促进脑部血液循环;于手部合谷穴级腿部太冲穴,具有通畅气血的功能。若于眩晕时有恶心、呕吐等肠胃问题,可加按位于手臂横纹上两指幅宽内关穴;若眩晕为内耳不平衡所导致,可按压卫于耳垂后方的凹窝「翳风穴」,皆可改善症状。

▼医师示范改善眩晕之穴道按压。

林欣莹指出,眩晕大致分为两种。末梢性眩晕的病变来自内耳,也就是内耳不平衡,往往伴有听力障碍或耳鸣,虽然过一段时间自会缓解,却很容易复发;中枢性眩晕的病变则发生在脑部,有些人只是感觉头昏,但不适现象会持续很久,较难自行缓解。罹患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血管疾病颈椎问题等慢性病老人家,为此类病变的最大族群。值得注意的是,当肢体麻木或意识障碍一并现身时,可能是脑血管疾病或脑部肿瘤的表现,呼吁不可掉以轻心,应迅速就医详查原因。

工作繁忙,身体嘛爱顾!下载「ETtoday新闻云APP」即时掌握最新医药保健资讯→iOS:https://goo.gl/rmIDdxAndroid:https://goo.gl/XPe8U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