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其实不是「两制」,而是「一国」

▲先前反年改抗议现场,中华民国国旗五星旗同时出现。(图/ETtoday资料照)

雁默/自由撰稿人

说到底,「一国两制」的主要问题与挑战,不在于「两制」,而在于「一国」。两岸现状就是两制,争议只在于「一国」而已。

由于台湾版的「一国两制」并没有实质内容,故而现在在台湾内部争吵的是一个空壳子,大部分的舆论,只能针对「一国两制」这四个字的字面意思进行「虚谈」,民调亦然,那么,台湾大多数民众不接受「一国两制」这个结论,就没有实质意义

让我们换个问法台湾人接不接受「一中两制」呢?

在一个中国原则下,探讨两种制度并行的可能性,还会有这么高的反对声浪吗?当然不会。事实上,至少在承认「九二共识」的马执政时期就已经是「一中两制」了。换言之,「九二共识」的反面,无论是「一中各表」,或是「共谋统一」,都是宽泛意义下的「一中两制」。而且,还是取得2018年「九合一」大选民意支持的「一中两制」。

因此,「一国两制」的问题只有一个,就是主权问题。

为何民进党国民党异口同声地不接受「一国两制」呢?民进党是台独党,不接受「一国」乃其党魂,不必讨论。国民党不接受「一国」,乃因其为「华独党」。主张「中华民国主权独立」,按照「中华民国宪法」并无问题,但是此宪法亦为促统宪法,对统一工作采取消极,甚至抗拒的态度,实属违宪,而其肇因政党利益与亲美立场,故而称为「华独」。

从政党层面来看,说白话吧,既然美国能维护蓝绿两党在台湾内部的政治利益与统治正当性,怎么可能自我放弃嘴边之肥肉,弃美投共?至于台湾人民整体利益,在政党政治的结构下,不过是服务于政治利益的次等概念,因此所谓民意,必然由政党所定义,所规范,所诠释。

西式民主制度下的两党政治,是在统治范围内提供不同的政治路线选项,供民众选择,其民意被规范在统治范围内。在此范围之外的选项,所谓的民主政党,理所当然要想办法设下重层吓阻,并对外迳行定义其内部的民意,而「主权」,就是诠释民意的最佳工具。因此台湾蓝绿政党都异口同声地说台湾人民拒绝「一国两制」,民进党直接说大陆意图消灭「中华民国」,国民党则是间接说。这两党的差异,在亲美的知识分子嘴里,就是「反中」与「和中」的差别。而此两党的共识,就是「亲美以拒统」。

由于民意由政党所诠释,所以蓝绿政党都将「只有台湾人民能决定自己的前途」挂在嘴上,反正,台湾人民的真实意向是被框限的,可煽动的,也是可供曲解的。

所以大陆促统,势难绕过「中华民国」。若不采武统路线,则必然要妥善处理「中华民国」这个问题。

从人民的层面来看,诚然,现在国、民两党满意度都低,皆不足以代表台湾主流民意,但是在选举制度的限制下,政治体制容不下第三势力,在统独意识型态下,政治思想亦难容纳第三种思维,人民在投票时,也就没有足够多样的选择。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正因为有别于传统台独,华独的政治想像被淹没在知识阶层「亲美拒统」的思想洪流里,民众看不到更多的可能性,才会对传统蓝绿政党不满,却又说不出反对政党的具体理由。

所以若你问,民进党与国民党代表全体台湾民众之想法吗?答案是否定的。若你改问,讨厌政党的民意,到底真实意向是什么?能够得到的只有「人民想过好生活」这种最概略而单纯的答案,因为普罗大众并不关心政治,他们的政治意向,都是被政党简化、缩放、曲解、别有意图地归纳出来的假象。

我只是芸芸众生里的一人,所言无法代表其他人,只能代表自己。但是,我没有政媒的背景,生活圈也没有类似的亲友,身边没有任何一个关心政治的人,当「一国两制」这类问题丢在这种环境里时,我可以告诉你回响是什么:礼貌性的沉默;或是「随便啦,顾生活比较重要」。

回避,是因为本来就不关心,难以成为话梗。再者,就是不愿因政治话题,造成亲友间的龃龉。这类不着边际的政治话题,毫无可能在多数民众生活里被深刻地理解,除非,它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并近在眼前。

以寻常百姓的角度来看,对「一国」的抗拒,其实是对「未知」的不安。

对于一场即将来临的剧烈改变,人若是处于未知的状态,是不会喜闻乐见的,更何况,当资讯来源尽是曲解与恐吓的时候。台湾版的「一国两制」,根本没有实质内容,有的只是虚构的恐怖想像,在民调里却还「只有」8成的民众不接受,能说民意坚定否决「一国两制」吗?我倒会将之视为正向的契机,因为即便这概念充满未知,即便解读者大都以「末日的节奏」吹奏之,还是有人愿意一试。

在分析「讨厌政党的民众,对一国两制的接受度」这个问题前,必须先澄清一个常见而重大的误区,就是中间选民的定义。

到底什么是中间选民?在台湾内部并没有清晰被定义过。国外的中间选民定义,无法完全适用于台湾,因为台湾有特殊的统独意识形态。若要用最宽泛的区划法定义之,完全没有政治意识型态者,才算中间选民,而这类人,大多数是对政治事务完全无知者。别的不说,连「行政院长」是谁都搞不清楚的,就是中间选民,他们的投票率并不高。

当我们将政治问题放到中间选民的范围里谈的时候,事实上是在谈浅色选民的政治意向。这些选民对政党的政治认同比较浅,但基本上还是有一定的倾向,他们在平时看起来很中间,选举时就会归队于蓝绿,原因很简单,因为选举的选项只有两种,非蓝即绿。(柯文哲是绿的)

论浅色的中间选民对于「一国两制」的包容力,可说是凭感觉居多,而非基于理性。所以大陆不宜将民众对利益的需求估得太高,而也要重视「人民感受」。既然要强「一国」,就必须强调「我们」,既然强调「我们」,就要有共同的精神象征,缺乏精神象征,即是两岸人民「心灵契合」难以突破的高墙。

政治制度的象征,在台湾是所谓「民主的价值」,这一层次,不论对错,两岸确实有明显不同的追求。文化的象征,在台湾主要表现在语文,宗教,家庭观等面向,这一层次,两岸也有一定的差距,尤其必须考虑到台湾从来不是唯物主义的信仰地,又长期受美日文化影响。民族的象征,在台湾有所谓本土化的干扰,这一层次,两岸有待寻找共同的民族寄托。国家的象征,众所皆知,台湾是「中华民国」的一部份,它表现在国旗、国歌等事物上。

「两制」可以解决以上几乎所有的差异,却解决不了「一国」的问题,至少,目前还尚未有合适可行的方案。若不采取武力解决,而要用和平的、柔性的方式解决「中华民国」的问题,就要以「一个中国」的大框架,同时审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国家象征。两者能否「一起打破,再捏一个新的」,或是「捏一个新的,两个旧的一起塞进去」,同时解决历史与未来的问题?你觉得不行,统一的时间就得拉长,你觉得可以,时间就可以缩短。

人民「讨厌政党」与「更包容一国两制」之间,不能简单划上等号,但也不能说是毫无相干的两回事。因为讨厌政党代表不满于政党的主张与作为,重点在于,取而代之的新主张与作为,是否能在物质提升与精神契合的基础上,让人民觉得值得一试。

总而言之,解决任何问题都一样,愈是稳妥的方式愈需要时间,时间愈紧迫,需要冒的风险就愈大。但双方只要有心,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若有一方无心,另一方就只好冒些风险,渐次移除路上的障碍。

如果一时无法解决「一国」的问题,两方就必须协商如何升级「一中两制」,作为阶段性解决方案。

重点是要谈,要面对,不能逃避现实,一拖再拖,没完没了。

►随时加入观点与讨论,给云论粉丝团按个赞!

●本文为读者投书,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88论坛欢迎更多声音与讨论,来稿请寄 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