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社群主义

葛寿农

自四百年前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开始,西方思想界就在寻求没有上帝正义观,波折不断,至今无法安定。近年来出现复古趋势,曰「社群主义」,本文将略述它的内容,并与孔子比较。

康德回到亚里斯多德

近代的康德说人类理性动物,若无自由的环境,此特殊能力就无法实现,因此凡正当的人,就必须「无条件地」尊重每个人的自由与存在,否则就是不义。例如屈原因悲伤自杀,就是不尊重自己的身体,当贬为不义,他的爱国心或许是美德,但在康德的体系里,「正当」先于「美德」;再如邪恶如希特勒者也不该处死,因为「正当」也先于「邪恶」。

康德的正义观常常令人困惑。近三十年来,美国出现「社群主义」(Communitarianism),他们认为,基于康德哲学所发展出来的自由政治主义、同意主义、个人主义、经济放任主义都有缺失,道德应该包括因家、国、文化等「社群归属」所产生的「团结义务」,其思想,有如回到了西方宗教世界以前的希腊代表人物之一的沈岱尔 (Sandel) 把他在哈佛大学课程写成了一本名为「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的书,提出了许多精彩实例,论述亲情同胞情的正义性,这些例子笔者想起了孔子的一句话:「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

多年来,沈岱尔的一贯主张,是恢复两千多年前希腊哲人亚里斯多德的正义观:培养美德与思辨共善。这主张其实与孔子的仁义思想很接近。

似孔子但格局

孔子的「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中庸‧哀公问政》肯定了「社群归属」。又以「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中庸‧哀公问政》,「爱敬尽于事亲」《孝经天子章》,说明了事亲可以培养出爱与敬这两种美德。《哀公问政》的另一句「义者,宜也,尊贤为大。」,说明「宜」﹝The right thing to do﹞即是义,并认为欲知义者,应有尊贤的美德。《论语》记载了许多孔子辨「仁」知「义」的成果;思辨仁﹝或曰共善﹞并不容易,事者必然欢迎贤者参与,故必尊贤。

总而言之,孔子思想与社群主义一样,也把培养美德与思辨共善视为正义的主要内容。

社群主义者的兴起,主要是回应美国因重商轻德、自由放任所造成的日益衰弱,希望经由发扬美德与共善的方式,拯救美国,但这个希望,从世界的高度看来,太过小鼻小眼。他们若能体会到其主张与孔子思想的相似性,或许就能像孔子一样,思考更大的格局。

春秋时代的中国,诸侯林立,各有政府、军队,有如今日之世界,孔子当时努力的方向并非壮大鲁国而已,而是促成「世界和平」,像美国这样大国公民,当见贤思齐,亦以世界和平为己任。《大学》为君子﹝有如今天的公民﹞列出的大格局人生如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作者葛寿农,北市,博,教。兴趣阅读写作电视电影摄影绘画、投资理财、游山玩水。以上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ET论坛欢迎更多讨论与声音,来稿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