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报社评》借势大陆再造台流辉煌

社评

疫后大陆演唱会市场火热,台湾歌手是主力,以北京演唱会地标凯迪拉克中心为例,4月至今共举行29场演唱会,台湾歌手李宗盛、周华健、张信哲、五月天等占16场,超过半数以上。周杰伦海口演唱会3天,为当地拉动9.76亿元人民币旅游收入。李宗盛、周杰伦、伍佰成为新闻媒体及社交平台流量之王,台湾流行文化再次「翻红」。

台流离不开华语文化圈

回到台湾,由于文化产业发展迟缓困顿,文化部提出4年100亿元「黑潮计划」,规画从艺术、出版、文创、影视音、文化科技、文化外交等6个面向,将台湾文化推广至国际市场,已获行政院核定。相较韩流与大陆流行文化的崛起,台湾文化产业欲重现昔日辉煌,政策扶持固然重要,借势大陆更是重要的途径。

台湾文化产业尤其流行文化,不能忽略大陆市场。大陆文化产业市场需求旺盛,2023年暑期档电影票房收入达206.19亿元人民币;大型演出11万场,票房收入102.77亿元人民币。除疫后复苏因素外,大陆文化产业需求增长与消费结构调整有关,未来仍有极大成长空间。

台湾文化资产在大陆拥有绝对吸引力,正在举行的杭州亚运会宣传片中的白娘子,用的是台视版经典造型;大陆车载导航中最受欢迎的语音是林志玲的声音;大陆街头如火如荼的奶茶商战,源于台湾珍珠奶茶带来的消费习惯,此外还有更多台湾文化资产值得深耕,这些都是「台流」复兴的种子。

「台流」离不开华语文化圈,从邓丽君到《康熙来了》,台湾长期占据华语流行文化的中心。金马奖是华语电影最高奖,获奥斯卡奖(含提名)的几部华语电影《喜宴》、《饮食男女》、《卧虎藏龙》多出自该奖项,琼瑶剧、偶像剧红遍大陆,华纳、滚石唱片吸引新加坡的孙燕姿、马来西亚的梁静茹在台湾出道,前例太多。

台湾流行文化的辉煌,得益于大陆及华人世界的庞大市场。重要的是,昔日的创作,能够引发华人圈的情感共鸣、得到认同。正在大陆巡回开演唱会的伍佰,场场演唱会都成为「听众」,因为现场都是20来岁的年轻歌迷,成为歌迷大合唱,伍佰的老歌能引发年轻人的共鸣,足见其创造力足以穿越地理与时间的限制。

台湾流行文化影响力不如从前,并非欠缺内容创意,而是因为本土市场规模太小,失声于规模效应的网路时代。网路时代电视媒体式微,收视率下降,主流消费转向网路,尤其是近十年,消费者媒体使用习惯的改变。台湾文化企业转型迟缓,传播影响力下降,使得资金缺乏,节目制作预算精打细算。因此年轻人转向看陆剧、陆综,喜欢玩小红书、抖音,网路流行文化之所以吸引台湾年轻人,背后是大陆在新媒体技术下成熟的娱乐业经营模式──透过大数据分析年轻消费者生活方式与喜好,经营模式不断创新。

黑潮计划非大外宣工具

近年两岸合作创造出不少好的文化作品,大陆文化产业发展迅速,陆剧、陆综受到欢迎,也离不开优秀的西进艺人,无论是金牌制作人王伟忠、主持人蔡康永,演员张钧宁、霍建华,乃至导演、配音员、剪辑师,处处都有台湾前辈与新鲜人的影子。

台湾大可利用大陆资源和平台,讲述台湾的创意与故事。许多台湾艺人如费翔、姜育恒等,透过春晚平台博得全球知名度;南音传承人赖多俐透过春晚,让台湾客家人的故事为全球华人所熟知。近年爱奇艺投资拍摄《逆局》、《不良执念清除师》等台剧,台湾原创与大陆资本及运营团队合作,播出之后获得好口碑,在两岸掀起广泛讨论。

4年百亿的「黑潮计划」,对资金缺乏的台湾文化产业来说是及时雨,应有益于台湾文化的提升,若只是利用文化活动向民众传达意识形态,反而对台湾文化影响力的扩散不利。我们多年来呼吁大陆松绑对文化创作的内容审查,「黑潮计划」倘若是为传达民进党政府的意识形态,反而会成为台湾文化枷锁。

推广台湾文化,绕不开华人文化圈,「从世界走向中国」是舍本求末,透过与大陆合作走向世界,则将事半功倍。台湾应当有这个勇气与信心,借助大陆的市场与人气,再造「台流」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