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报社评》习近平访中东对全球化的意义

旺报社评

台积电亚利桑纳州新厂举行首部机台进厂典礼,美国总统拜登难掩兴奋宣告「美国制造业回来了」。几乎同时,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沙乌地阿拉伯,两国签署《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协议》与另外34项投资协议,包含绿色能源、资讯技术、云端服务、运输、建筑等行业,估计总规模约300亿美元。

助中东国家产业转型

许多人从地缘政治角度解读习近平访沙,认为是北京在中东势力的扩张。美国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发言人柯比说,中国企图在中东扩张影响力,但中方的行为不利于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维持。但如果注意到中国为协助中东产油国产业转型所做的努力,就会发现习近平在阿拉伯国家的活动,具有全球化的深刻意义。

中东产油大国,或如伊朗长期与美国交恶,或如沙国虽与美国关系密切,但近年出现松动。一来美国页岩油开采技术大幅突破后,也大量出口石油,与中东产油国成为竞争关系;二方面川普上任后过于亲以色列的举动,引起阿拉伯国家不满。近来则因美国大量印钞票挽救疫情,及俄乌战争对俄罗斯的金融制裁,让这些国家担心美元资产的安全。对这些国家而言,近期内有资产分散风险的需求,长期更有产业转型的渴望。

与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不同,这些产油国家资金丰沛,加上透过具有卡特尔性质的OPEC影响国际能源价格,虽然没有像拉美出现过度依赖所形成的低度发展,但由于绑定石油美元,也形成某种金融依赖。这些国家受限于地理条件与社会发展,除了透过主权基金向外投资,增加金融资产外,国内的工业化程度有限。近年来由于气候变迁,人们对于化石能源的排斥以及新能源技术的突破,这些国家的危机意识越来越强,希望摆脱单一能源及对美元金融资产的依赖,进行产业多元化与转型。

例如沙乌地阿拉伯就提出「愿景2030」,包括由沙乌地国家石油公司释出股份,成立全球最大上市公司进行转投资,希望非石油收入自每年435亿美元提高至2670亿美元,另外还包括发展吉达、塔邑夫机场及圣地麦加周边土地,将宗教旅游人数自每年800万提高至3000万人次;提高外人直接投资(FDI)金额占GDP比例由3.8%至5.7%;推动国防产业,建立100%属于政府之国防工业控股公司;增加中小企业对 GDP贡献比例从20%至35%;增加妇女就业并降低失业率等等规画。

全球化不再是美国化

这些项目牵涉极广,包括基础建设、对外投资、吸引外资、扶持中小企业、教育、军工等等项目,很难想像当今世界上除了中国大陆有哪一个国家能同时满足这些需求。周边阿拉伯国家也都有提出类似的愿景计划,也同样找上中国。

1990年代,冷战结束加上科技进步,世界加速经济全球化。当时世界有所谓的「华盛顿共识」,在美国所建立与主导的金融、科技、文化乃至意识形态的基础上进行全球化,全球化一度被视为「美国化」。但由于21世纪初,美国进行了两场大规模的反恐战争以及产业过度金融化,以致国力衰退、产业外移、贫富恶化。面对社会分裂,美国政客不思结构性改革,而以经济民族主义高喊将制造业带回美国,罔顾经济理性,大开全球化倒车。当美国沾沾自喜台湾为美国创造就业机会的同时,习近平与阿乌地阿拉伯签订34项高达数千亿台币的合作项目,中国正在世界各地协助当地发展,创造机会。

全球化并没有濒临死亡,更没有凋零。最近卡达正在主办阿拉伯世界的第一场世界杯足球赛,吸引世人的目光,阿拉伯世界正在打开大门,并没有拒绝全球化。除了美国之外,这个世界还有许多国家正充满活力的互相拥抱,互助合作。全球化已经不再是美国化,全球化的主导力量正在改变,共识也正在改变。

中东地位日益重要,中国的全球影响力也在增加,这两个地区是否联手维系全球化进程,将是21世纪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