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报社评》用大数据解决城市治理难题
北京市大兴区日前违建户公寓大火酿成19死悲剧,让政府决心拆除大量违建户,但拆迁过程过于粗暴,让许多低收入户顶着寒冬无家可归。(中新社)
北京市正进行两项大规模整治行动:一是为清除火灾安全隐患而拆除违建房屋,二是为恢复美丽天际线而拆除建筑物广告标帜,却引起重大争议。这两项雷厉风行的拆除行动,本是为求城市生活更安全、环境更美化,理应得到民意支持,未料却引发舆论反弹。究其本因,应思考现有的城市治理方式是否跟得上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近年来,大陆经济社会发展可谓突飞猛进,如今进入新时代,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寻找创新突破以实现转型发展,政府管理层面的城市治理亦应与时俱进,「一刀切」的治理方式,恐难满足加速式成长的社会需要。
大陆已将城市治理现代化转型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次集体学习提出国家大数据战略,其中包括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准、运用大数据保障和改善民生。大数据不仅是技术和产业革命,也将带来国家治理的变革。可以说,城市治理如何实现转型,大陆高层已找到突破口。
大陆在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画的建议》,首次提出国家大数据战略。该战略随后成为「十三五」规画的14个大战略之一。运用大数据进行社会管理已经提上日程,大陆正在抓住大数据这个改革国家治理的科技利器。
大数据被喻为未来的石油,是本世纪最珍贵的财产,谁掌握数据,谁就掌握主动权。的确,大数据已在诸多领域展现强大力量,例如,大陆互联网电商运用大数据搜集消费习惯,为消费者精准推送产品,不仅优化使用者体验,也刺激新的消费成长;在就业领域,猎人头公司利用大数据高效匹配人才与职位,人力资源服务得以向更基层求职者靠拢;在医疗领域,运用大数据实现精准医疗、新药研发、健康服务等新业态正在涌现。
反观政务领域,对大数据的运用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以拆除看板一事来看,这场行动依据的是今年9月30日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下发的《北京市牌匾标识设置管理规范》,这一法令在制定过程中运用什么方式调研、多大程度搜集民意,又是如何进行科学性、可行性的研究,应该追究。如果在决策过程中加入大数据等科技手段,也许会得出更妥善的政策方案。
在资讯通讯尚不发达的年代,政府征求民意只能运用最朴素的方式,如召集听证会、民意征集会等,覆盖面小,亦缺乏民意回馈管道。如今大不同,若能充分利用大数据,建立政务大数据平台,将民众喜好和意见回馈进行充分的搜集,将社会医疗、住房等供需关系资料化,再运用云计算制订最优政策方案,用资料说话,用「智慧」办事,多多请进「赛先生」(科学)对城市治理注入理性的规画,方能最大限度贴近民意,上层决策与实际情况才不至于出现断层。
其实,大陆不少省市如浙江、贵州等地,已经开始在大数据治理上部署相应行动,正在加紧建设的雄安新区更是打造未来「智慧城市」的样板,而「智慧城市」的地基正是海量大数据。可以说,雄安新区的建设从设计规画到产业投入,甚至未来的管理治理,都将以大数据做为支撑。探索资料化的城市高效发展模式才是雄安新区的重要意义所在。
纵观全球,政府治理由「权威治理」向「资料治理」转变是世界范围的大浪潮。世界许多国家已经制定开放政府资料计划,用大资料变革政府管理模式。
值得肯定的是,面对社会反弹,大陆政府的反应是虚心聆听,并及时提出善后和整改方案。北京市政府已表态,将给拆除违建后的分流群众留出时间,加大社会救助;环保部发文允许「2+26」城市「煤改气」工程尚未完成的住户继续烧煤,确保群众温暖过冬;北京市海淀区已停止拆除违规看板,并要求新设牌匾同步实施等。
从快速的反应和行动力来看,官员心中并非没有人性化的弹性空间,更多的是治理方式需要现代化转型。实现这一转型的机遇期已经来临,社会需求、舆论压力敦促政府抓住机遇。如今的时代其实是比以往更容易真正接近民意的时代,关键在于政府能不能及时搭上技术进步的快车,利用资讯时代的便利,「聪明地」做出「聪明的」决策,方能守好以民为本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