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报社评》中国式现代化 台湾可以有贡献

社评

「中国式现代化」于中共二十大后,已成为大陆舆论的主旋律,今年6月习近平又提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放在百年历史长廊,两者都代表中国自鸦片战争后所致力追求的现代化,至今尚未完成。两岸文化同源,无论「中国式现代化」或「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台湾都可以有贡献。

两岸制度差异 殊途同归

站在大陆角度,「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体两面、互为表里的话语体系。依据20世纪义大利马克思主义思想家葛兰西(1891年-1937年)的「文化霸权」理论,当中国大陆经济、军事实力、国际影响力及治理效能,进入世界前端时,领导人自然而然会从意识形态层面提出世界观新论述,对内巩固统治正当性,对外领导国际事务。

过去几十年来,大陆改革开放总是面临「左右之争」,左是指苏俄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国家强势支配下的有限市场,右则是指经济私有化、政治自由化等,因而有「摸着石头过河」的说法。1980年代,中共高层在左右之间激烈斗争、摇摆,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一锤定音「不争论」,大陆终于聚精会神发展市场经济、推行国企改革,2002年搭上WTO快车,自此走上「世界工厂」的道路。

近20年大陆国力快速成长,经济发展模式几经转变,但政治路线问题一直是锅盖下的沸水。江泽民、胡锦涛,对民间政治参与戒慎恐惧,一旦出现组织化或理论化动作,都迅速扑灭,连薄熙来推动毛色彩浓厚的「重庆模式」都被叫停。胡锦涛任内中共意识形态开始向传统文化回归,提出「和谐社会」、「荣辱观」等观念,但都是片段式的论述,并未发展出完整的论述。

习近平时代终结了「左右之争」,也就是从「摸着石头过河」演进为「看见彼岸」,「中国式现代化」正是所谓的彼岸:第一,中共领导地位不仅基于社会主义思想,更是几千年来「大一统」传统政治文化所赋予;第二,党政一体的治理体系与市场经济、对外开放并不矛盾,治理重点是收入分配、环境保护、安全稳定,这些问题恰是西方社会「治理盲区」;第三,建立新型举国体制、内循环与自主科技体系,确保极端情况下社会的运转;第四,弘扬忠孝、仁义等传统文化价值,并与现代文明进行连结。

人民过好日子 相偕彼岸

对于上述四点,台湾并不陌生。两岸制度差异源于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政治菁英的自由主义与共产主义路线之争,但最终殊途同归,都以中华文化为本。大陆在毛时代曾犯阶级斗争与人民公社的错误,邓小平改革开放也滋生出腐败与乱象,但都获得平反与纠正,最终还是回归以公共利益、政府支配为本,让人民过好日子的正轨。台湾在两蒋时代实施「国家资本主义」,民主化后改采自由经济,但「大政府主义」始终是台湾的「深沉」意识形态,背后既有蒋经国时期政绩的根基,也有基于中华传统文化而依赖公权力的因素,格外重视经济发展、注重均富。

两岸政治体制最大差别,在台湾采民主选举制,大陆采体制培训制,但其目的是相容相通的,就是照顾民生福祉、让百姓过好日子、寻求社会利益最大公约数,而这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台湾固然吸收了西方文化的自由、开放与多元,但也保留了中华文化的敬祖祭天、民胞物与等核心元素。

源自中华的台湾文化具有3特色,第一,文化根源在大陆闽南、客家地区与1949年国民党带来的中原文化,并以此为基础,纳入荷兰、日本及美国文化元素,中华文化是基础,绝非民进党去中化所能撼动;第二,儒、道、释与中国传统信仰及回教、基督教、天主教、犹太教等各种宗教信仰,都能自由发展、和谐共处;第三,开放的体制与中国人传统的美德,让台湾走在全球科技创新最前端,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精神,正是台湾科技业厚积薄发的动力所在。

从人口上看,2350万的台湾远少于14亿的大陆,但论及中华文化与中国现代化,台湾应该对自己可以有贡献具信心和底气。将台湾经验、台湾模式注入中国式现代化,让融会中西的台湾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可或缺的部分,这才是两岸融合、心灵契合的真正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