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法律保护的内涵、价值及实施策略
作者|周明钱
责编|薛应军
正文共3802个字,预计阅读需11分钟▼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既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经历者、见证者,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这为新时代新征程儿童事业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提供根本遵循。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不仅是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更是国家法律的重要内容。保护未成年人,主要是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使其成为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未成年人法律保护的定义及意义
未成年人法律保护是指针对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其生命权、健康权、受教育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基本权利进行保障,防止其受到侵害或歧视,并为其健康成长及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法律措施。它涵盖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多个层面,旨在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法律保护体系,要求确保未成年人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环境中都能得到充分的关爱和保护,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虐待、忽视和侵害,以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和尊严。
未成年人法律保护的意义重大而深远。首先,它是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途径。未成年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其权益易受到侵害。通过法律保护,可以确保未成年人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待遇,避免其受到不公平对待。其次,未成年人法律保护有助于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法律保障未成年人受教育权、发展权等,有利于促进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为其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和条件,有利于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综合素质。最后,未成年人法律保护对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可以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增进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为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未成年人法律保护作为现代社会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法律手段确保未成年人的权益得到全面、有效的保障,不仅体现了国家对未成年人成长的高度重视,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和谐发展的重要基石,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对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未成年人法律保护的主要内容
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保障。未成年人作为社会弱势群体,其权益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法律对未成年人的权益保障内容丰富多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命健康权。生命健康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维持生命、维护生命安全利益、生理机能正常、维护健康利益的权利,是自然人重要的人格权。法律明确规定保护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侵犯未成年人的生命健康权,对于侵害未成年人生命健康权的行为将予以严厉打击。
二是受教育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我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我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法律保障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禁止任何形式的歧视和剥夺。同时,法律还鼓励和支持未成年人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以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是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一旦被暴露于网络空间和公共领域,其他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可能性将显著增加,侵害后果无法逆转,这将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造成严重负面影响。法律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禁止非法获取、披露和使用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
四是财产权。民事主体的财产权利受法律平等保护。法律同样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财产权益,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侵占、破坏未成年人的财产。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也要妥善管理和保护未成年人的财产,除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不得处理被监护人的财产。
未成年人成长环境的法律优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对其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法律主要通过以下方式优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
一要注重家庭保护。法律强调家庭在未成年人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要求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职责,为未成年人提供必要的、全方位的物质和精神支持和保障。
二要加强学校保护。法律规定学校应当为未成年人提供安全、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加强思想品德教育,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发展。
三要提升社会保护。法律要求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问题,开展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活动和服务,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文化、体育、娱乐等活动的组织和引导,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的成长机会。
四要扩大网络保护。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日益显著。法律要求培养和提高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增强未成年人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加强对未成年人网络环境的监管,防止未成年人接触不良信息或受到网络欺凌和侵犯,保障其网络安全。
未成年人违法行为的预防与矫治。未成年人违法行为的预防与矫治是未成年人法律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家庭、学校、社会及国家等多个层面的共同努力。
第一,做好预防教育。未成年人成年之前,大部分时间主要生活在家庭和学校,与社会接触时间相对较少,但信息时代电子产品的“社会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未成年人。因此,要做好预防教育:一要加强家庭教育。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注重塑造孩子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和行为习惯,及时发现并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二要注重学校教育。学校要通过开设法治课程、组织法治讲座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树立法治观念;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要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加强社会公德教育,加强对网络、游戏等娱乐场所的监管,防止未成年人接触不良信息,为其营造安全、和谐、文明的成长环境。
第二,落实矫治措施。法律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行为的最后一道防线。建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防机制,对存在违法犯罪倾向的未成年人进行及时干预和矫治。对于已违法的未成年人,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根据其犯罪情节和年龄等因素进行法律矫治。通过社区矫正、心理辅导等方式帮助其认识错误、改正行为。发挥社会矫治机构的作用,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行为矫正等服务,帮助未成年人改变不良行为习惯并重新融入社会。社会矫治机构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管,防止其再次违法犯罪。
未成年人法律保护的实施策略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为确保未成年人法律保护的有效实施,需要采取以下策略: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在以未成年人保护法为核心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律体系中,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制定更具体、可操作的实施细则,确保法律法规的落地实施,为未成年人保护提供切实有力的法律保障。制定针对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的专门法律保护措施和政策,确保其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和教育权益,能够享受平等的保护和服务。
加强执法力度。加大对侵犯未成年人权益行为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形成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有效震慑。当未成年人权益受到侵害时,要及时启动司法救济,保障其合法权益。法院和检察院应当依法受理涉及未成年人权益的案件,公正、高效进行审判和执行工作,确保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得到及时有效的维护。
提升公众保护意识。通过法治宣传教育、媒体传播等途径,提高公众对未成年人法律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让更多人了解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未成年人保护的良好氛围。
加强跨部门协作。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与司法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深入开展。应为未成年人提供公正、高效、便捷的司法服务,保障未成年人的诉讼权利。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秉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采取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审判方式和方法。加强法律援助工作,为需要帮助的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支持,确保其得到公正对待。
加强监督机制。为了确保未成年人保护法律责任的有效履行,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这包括有关职能部门的监督、社会舆论的监督等。职能部门应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监管力度,定期检查和评估相关机构和人员履职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建立健全投诉举报机制,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监督。社会舆论方面,媒体应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报道和宣传,提高公众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公众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等途径客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促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改进和完善。
加强未成年人法律保护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未成年人保护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要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司法协助和合作,共同打击跨国未成年人犯罪活动,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积极参与国际未成年人保护合作与交流活动,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先进经验和技术手段,推动全球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事业进步和发展。
未成年人法律保护的内涵丰富而深刻,它不仅是法律对未成年人权益的尊重和保障,更是社会文明进步和法治建设的重要体现。需要注意的是,未成年人法律保护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要不断完善和改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未成年人成长的需求,为未成年人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本文为2023年度中国法学交流基金会、北京慧众慈善基金会支持项目“儿童权利保护课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