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发声 效益高于名义

循环茶事在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奉茶,吸引许多外国友人认识台湾茶文化。(方新樵提供/李怡芸台北传真)

今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台湾参展单位自5月开展以来便引起各种争议与关注,从台湾馆定位到欧洲文化中心(ECC)邀请展受补助,均有不认同的声音。今年作为台湾馆策展人的曾玮指出,与其讨论台湾以什么名义参展,更应该在意的是台湾是否提出了自己的建筑论述而受到重视与关注。

威尼斯双年展自1895年起每两年举办一次,成为同类活动中最具历史和知名度的展览,1980年起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开幕,而后奇数年通常为艺术双年展、偶数年为建筑双年展,但因新冠疫情被迫延期后,目前艺术双年展改在偶数年,建筑双年展则在奇数年举行,主要展区有位于花园区(Giardini)的国家馆,和旧船区军械库(Arsenale)区的主题展,需要付费入场。还有许多以平行展、联合展的名义分散在威尼斯各地的宫殿建筑或公园里举办,免费入场。

1995年台湾首度以国家名义参展,后因大陆参展施压,台湾馆于2003年从国家馆参展之列移除,为能持续将台湾推向国际平台,而后台湾均以平行展参展申请,所在的「普里奇欧尼宫」位置虽不在国家馆所在的花园区,但紧邻威尼斯总督宫,位于人潮鼎盛的圣马可广场旁。

曾三度担任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台湾馆策展人的曾玮指出,台湾馆虽是平行展,但仍是大会正式邀请,且可挂上大会的飞狮标志,与其讨论台湾馆是否在国家馆内这样的政治符码,真正应讨论的是台湾馆的场地是否适合办展,这始终是每届办展的两难之处,普里奇欧尼宫有着人潮多、位置佳的优势,但也因是古迹有各种重量限制,也难免影响策展发挥。

今年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以「未来实验室」为题,由东海大学建筑系团队策画的台湾馆,以台湾城乡可见的「台湾改装」呼应主题,曾玮指出,此次计划的出发点,在于台湾长期在西方语境和观点下来看台湾的主体性,然而台湾若作为文化输出母体能提出什么样的建筑论述?于是从生活的、农村的智慧来对照当代西方的建筑视野,「有其独特的空间感和弹性,超越目前所理解的建筑」曾玮打趣仿佛有中药遇上西药的既视看,而重点在于「台湾建筑界提出的差异性被看到」。

在以台湾经验发声的前题下,策展人方新樵领军的「+++TEA Space循环茶事」,将垃圾回收制成建材,整合台湾人工森林柳杉的固碳材和台湾茶文化,参与ECC于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期间同时举办的邀请展,然而「文化部补助文化团体及个人从事文化交流活动」补助的300万却饱受争议,认为参与并的非大会主办的建筑双年展或平行展。

事实上文化部补助台湾馆的经费从过去的400万到今年的600万,都远不及此展所需经费,曾玮指出:「每届的经验值来看大概都要1000万左右」以致于策展团队仍需自行募款;而文化部统计近2年「文化部补助文化团体及个人从事文化交流活动」,以表演艺术类占大宗,111年为41%,112年至6月底止表演艺术类达67%,建筑类于111年仅占3%,而112年约1%。

国立台南艺术大学教授龚卓军指出,台湾许多地方性的展会预算也不下于300、600万,能够以这样的预算规模让台湾价值在国际发声,何乐不为?曾玮表示,今年的台湾馆在开幕后,迎来许多国际策展人主动到访,「展览是种机制,我们是用建筑把这机制开展出来,怎么发声,以及有后续性才是重点」。

方新樵认为循环茶事此次的参展,挑战了废弃材料再制,也由人文的角度推展了台湾茶文化,「现场就有许多外国友人想买茶、买茶具,想来台湾。台湾太少机会让世界看到台湾的好」她认为此次参展,不论定位是否属建筑双年展主展或平行展或其他联合展,向世界传达出超乎文化、语言的台湾人情味,便达到此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