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那一年,建筑狂魔暴走威尼斯之旅,走进大水城

去欧洲留学之前,威尼斯可以说是我梦中的城市。第一次知道威尼斯是在很小的时候,我爸的朋友从欧洲带回来一支圆珠笔,笔杆部分是透明的,透明笔杆里面是一副很小的画,画的正是威尼斯这座海上城市,一条贡多拉的小船随着笔的晃动可以来回的移动。这支小小的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来世界上竟然有这样的城市啊。记得上学的时候有一篇课文,是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这时我真正开始对这座城市产生好奇和强烈的探索欲,这个历史上富裕繁华、美轮美奂的城市现在到底什么样?那些绝美的旅游风光照到底是不是原图?

贡多拉小船

因缘际会,命运巧合,我大学学了建筑史和城市建设史,威尼斯开始频繁地出现在教科书上,我终于跟这家伙混熟了。闻名世界的圣马可(San Marco) 广场平面图不知在我的笔下画过多少次。还有两年一次,已经有百年历史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更是所有建筑学人的朝圣之地。

游览过威尼斯后对这座城市久久难以忘怀,所以随手涂鸦,希望把它用画笔留在我的本子上

直到我在欧洲留学,开始频繁造访威尼斯。下面这本Elements of Venice (《威尼斯元素》)恰巧是我第一次去威尼斯赶上建筑双年展的时候入手的,由库哈斯作序,从建筑的一些基本元素入手,介绍了威尼斯建筑与城市的多种特征,可以说是我在威尼斯的一本游览指南以及回顾这段经历时最好的纪念。有兴趣的自查↓

9.5

对于我而言,既然要了解这座城市,就从了解这个城市的空间形态入手。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城市空间形态,这种空间形态是城市功能,结构,社会关系在平面上的投影,也是一个城市的独有特征,比如北京市典型的棋盘式路网结构是其皇城古都被严格规划的结果,再比如罗马放射式道路以及严格的对景是巴洛克城市的典型特征......威尼斯作为举世闻名的水上都市,特点更是再鲜明不过了。

威尼斯主岛地图

威尼斯的整座城市是由众多的岛屿组成,地图所展示的主岛才是我们时常提及的水城威尼斯。火车站和公交车站就修建在岛的西北角,只要一下车你就会发现原来自己已被蓝绿色的大海环绕,那种感觉真是惊喜、新奇、妙不可言。而城市的骨架就是一条颠倒的S型的大运河,大运河将城市分隔成相对均等的两部分,是威尼斯的主水道,或者可以说是这座城市的交通干道。除此之外,城市内部水道纵横交错,与大海联通,船成了除步行外人们出行的唯一交通方式。由于建设条件有限,寸土寸金的威尼斯建筑密度很大,城市街道狭窄,建筑形式随地形自由多变,形成了独特的城市肌理。正是这种种的特征,促使威尼斯成了世界上唯一的步行城市,这种步行尺度大大增强了城市的活力,人们在户外停留的时间变长了,城市的安全性增加了,加之其周边岛屿精湛的玻璃制作工艺,商业和旅游业在此越发的繁荣起来。

威尼斯城市中大大小小的桥的位置图

踏上这座岛的第一印像肯定是水,于此同时映入眼帘的便是桥。威尼斯除了“水之都”外还有个名字叫“桥之城”,不难理解,有水自然要有桥。看看这张地图就能清晰的看到,桥梁遍布城市的各大角落,把水路两边的陆地联系起来。千变万化的桥梁是城市的一大特色,满足了功能性作用的同时也丰富了城市景观。几座大桥坐落于大运河之上,其中的两座已然成为了威尼斯的象征——里亚托桥(Rialto) 和叹息桥(Ponte dei Sospiri)。

乘坐水上巴士沿大运河行驶,远远就可以望见里亚托桥优雅的横卧在水面上

逐步靠近里亚托桥,水面上水上巴士繁忙地来往穿梭的景象

近距离欣赏里亚托桥,桥的细节尽收眼底,造型优雅,雕刻精美

登上里亚托桥后远眺大运河的壮景

在威尼斯众多的桥中,里亚托桥可以说是最为有名的一座,现已成为威尼斯的象征,莎翁的《威尼斯商人》恰是以此为背景。该桥始建于1180年,又名商业桥,原是一座木桥,后改建为石桥。桥身整体为白色大理石,桥身上雕刻精美,中央处为一个亭阁,两侧则为商铺,人们既可登上里亚托桥远眺大运河的美景,亦可悠然自得的漫步于琳琅满目的商品之间......我是很喜欢这座桥的,不仅仅喜欢它优美的造型,更喜欢它给这座城市带来的不一样的氛围。桥也不只是交通性的空间,更可以和城市生活融合在一起,里亚托桥是这样,佛罗伦萨的老桥也是如此。

叹息桥

除了里亚托桥外,叹息桥成了威尼斯的又一标志。叹息桥是总督府东侧的一座巴洛克风格石拱桥,造型十分奇特,像一座房子,呈完全封闭状,只在两侧分别开有两个小窗子。

叹息桥上远眺大海与城市

重犯监狱内景

叹息桥将总督府(包括当时的威尼斯共和国法院)和水道另一端的重犯监狱连在了一起。重犯监狱是一个封闭的石牢,粗粗的铁栏杆禁锢着一个不见天日的地狱,据说进了这座监狱,几乎没有人可以活着出来。监狱与奢华的总督府形成的强烈对比,就像在诉说地狱与天堂的故事。叹息桥就是地狱天堂间唯一的通道,古时的死囚在法院接受审判之后会被押往监狱,叹息桥是其必经之路,在这个封闭的空间内,死囚们通过小小的窗户最后再看一眼威尼斯,看一眼大海,看一眼这自由的世界,感慨即将失去的自由,即将结束的生命,进而发出一声声叹息,最终堕入属于他们的地狱。叹息桥也因此而得名,横亘在海水之上,庄严的审视着生与死,罪与罚......

街巷

刚刚提及了大运河上的几座桥,这几座桥算是所有来威尼斯的人都会注意到的。当然,作为一座“桥之城”,还有许多不易被人铭记的桥梁。而纵横交错的水道使各种各样的小桥都隐藏在街巷之中,所以我们无法单独谈论桥,或者单独谈论街巷,他们必然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才会形成如此独一无二的威尼斯。

小木桥,爬满藤蔓的老房子,安静的威尼斯小巷

没有水的威尼斯街道,典型的意大利风情

虽然是水城,也还是有许多这样没有水的街道。之前已经提到过,威尼斯建设用地有限,建筑密度大,所以导致街道很窄。不过,这种形式的街道也是中世纪城市的特征,即使在建设用地充足的地方,城市街道尺度也依然是这样。而底层商铺,上面几层公寓的方式更是意大利式中世纪小城的典型特点。

狭窄的步行街道,浓郁的商业氛围

这是与里亚托桥连接的街道,远处的台阶就是里亚托桥。由于地处城市中心地带,这里的商业氛围很浓,建筑的一层基本都是商铺,设计处处体现了人性化的尺度。虽然与周围的建筑相比,街道显得狭窄,楼的高度有压迫感。然而,由于一层对于人性化尺度的考量以及商铺的引入,使得人们行走在街道中时并不会抬头注意到建筑的高度,反倒是被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所吸引。

威尼斯城市中的建筑,形式更是多种多样,不像在巴塞罗那,纽约,北京等这种被严格规划的城市中,有着规整的形态。这张照片中就有一个例子,远处的那座白楼进深很小,被两条道路围合出这样一个不规整的形状,功能上却和其他的建筑是一样的。

水城街道

没有陆地,建筑好像从水中生长出来一样

桥梁随处可见,人们乘坐者贡多拉游走于威尼斯的各个角落

然而,没有水的街道并不是威尼斯的主体,走在城市中随处可见的应该是上面几幅所展示的水道街巷。有的街巷,建筑会后退两米左右,建筑前形成步行空间,桥连着两边的步行空间,中间是水。不过,这种形式的街巷还是少数,更多的街巷是没有建筑前的步行空间的,建筑好像是从水中直接生长出来一样。如果你驾船出行,停靠在建筑边缘,下了船便可一个箭步跨入建筑内部了......

色彩

现在的城市越来越缺乏对于色彩的规划,众多城市早已淹没在钢筋混凝土带来的灰色中......然而威尼斯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在色彩的把控上却体现出了古人无与伦比的智慧。举个简单的例子,圣马可广场对面的小岛可以说是威尼斯非常重要的城市对景,整座小岛都以暖色调为主,橙色,粉色,黄色的刷漆,砖本身的橘红色,以及白色的大理石都与蓝绿色的大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又给人舒适温馨的感觉。另外,教堂的尖顶的颜色与大海的颜色几乎一致,又和海水有一个对话,形成了完美的呼应,在蓝天的映衬下简直美爆。

圣马可广场对面,圣乔治马焦雷教堂所在的小岛,整体颜色与大海相得益彰

彩色岛是主岛东北部的一个小岛,这里以彩色的房子闻名于世。所有的颜色也都加入了一些暖色调的成分,在蓝天,大海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主体十分突出。

Burano彩色岛(威尼斯主岛东北部)

Burano彩色岛(威尼斯主岛东北部)

Burano彩色岛(威尼斯主岛东北部)

威尼斯主岛

威尼斯主岛

威尼斯主岛

建筑,蓝天以及外摆桌椅设施的颜色都搭配的相得益彰

其实这种色彩上的规划可以反映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黄色、粉色、橙色的建筑以及墨绿色的百叶窗可以说不仅是威尼斯建筑的特点,更是典型的意大利建筑颜色的缩影。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欧洲人对于色彩的把控似乎有着天生的敏感,随便偶遇的一个餐厅,老板都刻意使桌布的颜色与建筑的颜色相协调,用补色蓝色与黄色搭配,竟也成为城市中的一景。

建筑

威尼斯的建筑风格多样,拜占庭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充斥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整座水城仿佛就是一个建筑博物馆......

威尼斯建筑风格解析

典型的文艺复兴式建筑,底层拱券柱廊,双轴对称的内院封闭

“会客厅”

提到了威尼斯,就不可不说圣马可广场,这个被拿破仑誉为“欧洲最美会客厅”的地方。圣马可广场(Piazza San Marco) 又被称作威尼斯中心广场,自古至今一直都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传统节日的公共活动中心。从海上远眺圣马可广场,一眼便可找到其位置。高耸的钟楼和隽秀的总督府已然成为威尼斯的地标。城市的天际线也散发着威尼斯独有的美感与韵味。由于在海上建城,并没有山地丘陵以及地势的起伏,整个城市高度几乎一致。而高耸的钟塔和拜占庭式、罗马式的教堂穹顶高低错落的出现在建筑群屋顶水平线的上方,在大海的衬托下和谐却不失变化。

圣马可广场附近的城市天际线

海上远眺圣马可广场

圣马可广场的入口处,被誉为“欧洲的会客厅”

圣马可广场起初只是圣马可大教堂前的一个小广场,初建于公元九世纪,直到1177年,为了宗教亚历山大三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烈特一世的会面才将圣马可广场逐步扩建成今天的规模。整个广场由三个大小不等的梯形构成,广场东侧的主体建筑是圣马可大教堂。教堂并不是单独矗立在广场上,而是与总督府相互连接到一起,这是典型的中世纪重要建筑的设计方法,中世纪的教堂一般都不会独立存在,而是与周边建筑融为一体。广场上的铺地图案又是典型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样式。主广场周边围合的建筑立面高度统一,既和谐又突出了教堂这个主体。高耸的钟楼则成为了圣马可广场的标志,也是一览威尼斯全景的绝佳地点。而入口广场的两个石柱就像是一扇敞开的大门,欢迎着从海上来到威尼斯的人们......

圣马可广场平面变化过程

圣马可广场平面图

圣马可广场,两根柱子像是广场的大门,又是一个完美的框景

圣马可主广场

圣马可教堂

一间房子的会客厅自然会有这间房子最为精巧奢华的陈设,而圣马可大教堂就是这个“欧洲客厅”的最美铺陈。教堂本身不仅是一座非常优秀的建筑,更是一座收藏者丰富艺术品的宝库。

解构圣马可大教堂

这座教堂的特点是综合,你无法单纯的将其定位为那一种形式,而是融合了东、西方的建筑特色,成为一个不朽的艺术作品。教堂的结构是希腊十字式的(正十字平面形式),又拥有着拜占庭式建筑的穹顶以及正面的华丽装饰。十五世纪时哥特式的尖拱门等装饰又被附加在建筑上,十七世纪融入了文艺复兴的装饰......

圣马可大教堂内部

如果只是在外面观赏教堂就让你赞叹不已的话,相信进入到教堂内部就会更让你震惊了!教堂内从地板、墙壁到天花板上都是细致的镶嵌画作,其主题涵盖了十二使徒的布道,基督受难,基督与先知及圣人的画像等等,并且这些画作都被覆盖上一层闪闪发亮的金箔,使整个教堂都笼罩在神圣的金色光芒中,故又有人称其为“金色大教堂”。

圣马可广场背面的匆匆一瞥

总督府(Palazzo Ducale)与钟楼

广场上的钟楼是威尼斯最好的观景点,登上钟楼既可远眺大海又可以欣赏威尼斯城市全景。

总督府又称为“公爵府”,始建于9世纪,属于欧洲中世纪哥特建筑。由于当时威尼斯与地中海东部的伊斯兰国家密切的文化贸易往来,大量阿拉伯人定居威尼斯,所以总督府立面的席纹图案明显受到了伊斯兰建筑的影响。

钟楼上俯瞰广场与威尼斯城市全景

总督府内奢华的天花板

总督府内部的装饰奢华,可以说是金碧辉煌。顶层的“大国会厅”更是全意大利跨度最大的大厅,东西进深有54m,当你推开大大的落地窗,半透的窗帘被风吹起,在酷暑的意大利为你带来一丝清凉。透过落地窗,往来的船只,蓝绿色宝石般的大海,远处的岛屿与教堂,俨然一副绝美的油画......

总督府 “大国会厅” ,全意大利跨度最大的大厅,54x25x15m

总督府内院

总督府柱廊

商业、艺术

威尼斯作为如此浪漫的城市吸引着世界各地无数的游客,所以这里也理所当然是商业繁茂之地,更是艺术之都。随处可见的街头艺人,遍布各个角落的商铺都是当今威尼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威尼斯的街头画家,用画笔记录了威尼斯美好的瞬间

威尼斯的面具十分有特点,狂欢节时人们会带着面具出门欢庆

威尼斯玻璃制作工艺蜚声世界,琳琅满目的玻璃制品都出自旁边的一个叫Murano (玻璃岛)的小岛

海水,鱼,玻璃制品,这真是威尼斯最棒的纪念品

吃货们的天堂,各式各样的意大利面

威尼斯的美,它的丰富多彩,它的趣味盎然,即便有千言万语也无法描述完全,这也是为什么它会吸引着我一再拜访。我所能展示的却只是这城市的一角,但我希望能更多的展示给读这篇文章的你们,所以在旅行笔记的最后我就多附上一些威尼斯的点点滴滴供大家欣赏,也把我自己再带回到那个魂牵梦萦的城市......

教堂、贡多拉

夕阳下的大运河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