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起亚能成为苹果汽车的“富士康”?

苹果造车的事情被炒得沸沸扬扬,这段时间关于“谁将生产苹果汽车”的讨论不绝于耳。有富士康将联手吉利为苹果代工的传闻,也有现代汽车集团与苹果正在洽谈电动车合作的消息,但是作为当事人的苹果,却对这些舆论三缄其口。

据外媒报道,苹果CEO蒂姆 · 库克于日前在接受采访时阐述了公司理念,并在苹果汽车的问题上表示:目前无法回应这些传言。

近日,有韩国媒体报道称,苹果将投资4万亿韩元(折合36亿美元),推动与起亚公司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合作,并在起亚汽车位于美国乔治亚州的工厂生产苹果汽车。两家公司可能会在2月17日签署协议,计划2024年推出Apple Car,初步目标是年产10万辆汽车。

虽然这一消息并未得到起亚和苹果双方的进一步证实,但是引起业界好奇的是:为什么是起亚?

这可以从苹果造车的意图和起亚的优势说起。

众所周知,苹果已经通过现有的电脑、手机产品,建立起了一个封闭的生态圈,造车无非是要将这个生态圈进一步的扩大,极大概率不会允许其他企业介入到决策中。因此,苹果在选择合作方的时候,其实是将对方摆到了一个“代工厂”的位置上。

虽说是合作关系,但是却出现了“雇主”和“雇员”的角色分化,就意味着合资项目会更倾向于由苹果主导。但是,作为合作方的车企肯定是想通过与苹果的联手,用技术共享的方式为自己换来发展优势,面对此种不对等的话语权,想必内心也是难以接受。

据彭博社的报道,苹果曾与戴姆勒和宝马进行过相关谈判,但都以失败告终。甚至就连现代汽车集团在被曝出与苹果洽谈电动车合作消息之后,又被曝出现代汽车高管在与苹果潜在的合作上存在分歧,现代内部对于成为苹果的代工厂有所不满,使得两家的交易前景变得不太明朗。

似乎是受到了“代工”苹果汽车远期高利润回报的诱惑,不久前,现代汽车集团旗下的起亚发布了全新的品牌战略和LOGO,在命名中去掉了原有的“汽车”二字。据官方称,这样做的目的是不想让汽车一词限制自己的发展,而是打破原有的商业模式,通过开发创新出行产品和服务来拓展全新业务。

如今再结合起亚为苹果生产汽车的消息,或许可以看懂,现代汽车集团为了不损害母体公司的品牌价值,不得放低姿态,让起亚以“新形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提前为代工苹果铺好路子。

苹果为什么没有选择富士康这种“御用代工厂”或者中国车企来为自己生产汽车呢?

一方面是由于当前全球车市电气化速度加快,苹果多少也有了需要尽快将产品投放市场的意识。虽然在造车方面已经储备已久,但是仍然缺少尽快投产的生产条件和车辆品控能力,对于苹果而言,一个相对成熟的整车制造厂就很关键。

但是富士康在车辆制造方面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之前并没有生产整车的经验,无法在车辆制造上给予稳妥的保障。

另一方面,中国车企目前或多或少已经与华为、BAT等互联网公司产生了技术交融,苹果如果选择中国车企为合作方,也难免产生在“知识产权保护”和同业竞争方面的担忧。

反观起亚这边,产品质量方面,在J.D.Power美国新车质量研究中,起亚始终位居前列;电动车制造技术方面,起亚与现代共享全新电动模块化平台E-GMP;生产方面,起亚在美国也建有工厂,省去了前期建厂的时间和成本。从多个角度来看,起亚都符合了苹果找合伙人的要求。

资金实力雄厚的苹果又为何不考虑像特斯拉一样,快速打造属于自己的生产线呢?

这里面毕竟有一些政策的制约,比如在坊间传闻中,特斯拉与中国有“对赌协议”,而特斯拉在建造德国工厂的过程中,屡次受到当地环保部门的阻力。苹果如果效仿特斯拉的做法,估计在短期或远期发展中势必会遇到“卡脖子”的问题,这显然不如找个代工厂来得简单。

此外,苹果在手机领域独创了混合外包模式,将这个模式应用到造车中,控制所有产品软件和设计的苹果,通过继续外包也将拉升汽车业务板块的利润率。

并且可以看到,就连在团队组建上,苹果也更倾向于轻资产投入,以“挖人”的方式缩短人才培养过程。相关报道显示,保时捷、特斯拉、福特等整车制造商和英伟达、 Here地图等汽车相关服务供应商,都是苹果“挖人”的对象。

或许这也能解释苹果为什么选位于亚洲的起亚作为合伙伙伴——由于恶性的“挖人”手段,已经引起了其他海外企业的不满。联合抵制之下,苹果洽谈合作的机会其实并不多。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