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永州丨傅德盛:幻想泰和亭
在花千谷,要数泰和亭最显眼。远远望去,便见青砖青瓦,石基飞檐,古色古香。红色圆柱撑着大鹏展翅似的亭顶,凌空凹曲的屋面,格外生动有趣。这亭,优雅而安逸地镶嵌在慢城潇水河畔,置于自然山水之中,做了天地的新宠,昭示着人间生灵与万物的和谐安宁。
沿着河边,漫步在泰和亭火红的围廊里,连自己都沾了满身红。尤其那亭柱红得有些耀眼,定是熏染了谷中少女的胭脂,又似匀得了慢城少妇的头饰,那么鲜艳娇媚,莫非是谁个佳人应了《花千骨》里白子画的邀约?伫在亭中,亭子并不大,却凸显了细刻工夫的小巧玲珑。那别致着、妙趣横生的静穆,是层现迭出的碧玉模样,也是慢城性情的旖旎风光。对面是良村,隔着清清的一泓潇水,飘溢着新农村的芬芳。“坐在泰和亭,有风吹来,那是潇水的清澈与幽静,那是良村的良种与良心。”这是蒋建辉先生诠释美好良村的诗句。
周凌志/摄
然而,自古亭台楼阁,或耸立于青山之上,依附于江河之畔;或点缀于园林之中,坐落于繁华之地。这一种装饰,依了一分山水,亮着一道风景。但星移斗转,它们终将成为历史的遗痕。杜甫在登上岳阳楼时,曾留下“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的叹惜。今人又何不因此潇水与泰和亭而追溯幻想起古老灿烂的历史呢?
“舜象和好”便是湘江和潇水河从远古流传至今的史诗性的故事。舜与象是同父异母兄弟。尧在传王位于舜的同时,又将二女——娥皇、女英嫁与舜为妻。象为此处处加害于舜。后来,舜感化了象,并封象为有庳国(今双牌县江村镇)诸侯王,于是两兄弟关系和好。而象也在当地政绩突出,深受百姓拥戴。约在公元前2208年,舜一百岁时,来南方巡视,也来看望弟弟象,却不幸“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象悲哀万分,向九嶷奔去,因过分劳顿和悲哀,便也死在了路上。这悲壮的生死过往,历经了时代的沉淀和大浪的淘沙,已融化在这亘古流淌的潇水河里,也必将钉进这昂然屹立的泰和亭上。我想象:舜和象言和时,在此一定行过见面礼,言过和气话,道过相思情。舜巡江南,牵挂象弟;忆旧思新,万般情怀。
屈原在《湘君》里有:“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陫侧”的句子,直抒了湘夫人思念湘君的心扉。后人也多以为思念的主人公即是舜的二位娇妻——娥皇和女英,而湘君则就是舜。其实,自秦汉时起,湘江之神湘君与湘夫人的爱情神话,就被演变成了舜与娥皇、女英的传说。唐朝高骈有诗云:“帝舜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云水间。”说的是舜死后,娥皇与女英不顾年事已高,到南方来奔丧之事。“二妃”一路南下,到了湘水时狂风大作,船翻人没,成了湘水中的神灵。这也是楚国大夫屈原在面对湘水时经常发呆,写诗的来源。1961年,毛泽东在《七律·答友人》中,对“二妃”的至爱描述得更为直观:“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这洒在南方竹林上的泪水,是“二妃”的阴生,以不二忠贞的泪水还舜的见证,是因爱留下的不灭印迹。正所谓李白在《远别离》诗中曰:“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啊!“二妃”没于潇水只是与舜一同成了湘江和潇水的河神,做了屈原《九歌》中,永伴于有庳古国“湘君”身旁的“湘夫人”。我想:《红楼梦》之“绛株仙草”(黛玉),竟一生以泪还了“神瑛侍者”(宝玉),恐怕是受了“二妃”和舜的感化。娥皇、女英若在今日,一定会在此泊船歇息,她们在亭中,相拥而泣,凝望潇水,太息不已,思念绵绵……要不然,花千谷怎这般神迷和圣洁!泰和亭又如此般庄严和坚定!
周凌志/摄
不去寻那太多的悲伤了,只顾期冀当下这美好的愿景。与泰和亭相呼应的还有同处慢城潇水河东畔的“永和塔”。这塔距泰和亭不足5公里,塔里也镇着“舜象和好”的故事。这一亭一塔,共同之处,都是蕴藏着双牌作为首个“中国和文化之乡”的“和”的元素。在这“和”的故里,象发明了在棋类中唯一可以求“和”的象棋。今年4月“湖南省(春季)文化旅游节”在花千谷开幕。有庳古国、象棋故里,重现了楚河汉界的精彩搏杀,演绎出人世的真爱与不易。但其结局无不旗鼓相当,握手言和。至此,双牌处处呈现着人和、万物和的景象。我又在妙想:这亭塔若要与有庳国里江村镇访尧古村的“象王庙”联在一起,还会生出哪些故事和情愫来?
泰和亭:泰之亭,和之亭。
来源:红网
作者:傅德盛
编辑:陈小婷
本文为永州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yz.rednet.cn/content/2021/06/08/9479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