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凭挂帅拖累劳参率

图╱本报资料照片

2022年失业率与劳参率

小档案■劳动统计是以15岁以上民间人口为范围,分为劳动力、非劳动力,军人及囚犯不在统计之列。劳参率等于劳动力人数占15岁以上民间人口的比率,衡量一国的劳动意愿。而劳动力又可分为就业者、失业者,失业率等于失业人口占劳动力人数的比率,衡量有意愿劳动者中,找不到工作者的比率。

小档案■台湾20~24岁的青年失业率12.4%,远高于德国的5.0%、美国的7.0%,也高于日本4.8%、韩国的7.1%,主因台湾在这个年龄多数甫踏出校园,正值就业磨合的初期,而不偏好学位的美、欧其磨合期发生在15~19岁,已过了磨合初期,因此失业率低于台湾,这仍是过度追求文凭使然。

劳参率对多数人而言,是陌生的,多数人听过失业率,未必听过劳参率,有时看到劳参率上升,失业率竟也上升,就更不明白了,劳动力增加不是好事吗?怎么失业率会因此上升呢?

这些困惑人的,不是算术问题,而是文字问题。因为劳动力这个词有点暧昧,会被想成有工作的人,然而在这里,劳动力只是指有工作意愿的人,因此劳动力可能是就业者,也可能是正在找工作的失业者,这是第一个会让人误解的地方,若用算术表达,劳动力等于就业者加失业者。

台湾非劳动力达817万人

接着马上有第二个文字陷阱,那就是失业,什么是失业?一般人会认为没有工作就是失业,错了,没工作可能是失业者,也可能是非劳动力,两者相同的地方是都没有工作,不同的地方是非劳动力没去找工作,也没有工作意愿,失业者有工作意愿,也有去找工作。以去年而言,台湾失业者仅43万人,而非劳动力高达817万人,若说没有工作就是失业者,台湾就有860万人失业,这显然是不对的。

为何这些人没有工作意愿?原因很简单,去大学去念书了、嫁为人妇了、老年退休了、生病了,或者就想过清静的日子赋闲在家,这些人都是非劳动力。太多人去念书,太多人提前退休、太多人想赋闲在家,都会让非劳动力升高,非劳动力升高的另一面就是劳动力趋缓,而要衡量这个劳动意愿的变化,最佳的指标就是劳参率,以算术而言,劳动力人口占15岁以上民间人口的比率即劳参率,升高了是好事,降低了就是坏事。

台湾的劳参率于1990年跌破60%,随后逐年降低,原因是年轻人(20~24岁)的劳参率直线下滑,拖累了整体劳参率,年轻人的劳参率于1987年高达70%,2000年降至59%,2009年更落到49%,当年总有人拿着数据说,年轻人愈来愈好吃懒做了。

这样的批评似乎有理,却是错的,真正的原因是1990年以来政府广开大学之门,大学及独立学院由1988年39所升至2000年127所,此后续增至149所,以前高中毕业上不了大学就去找工作,因此劳参率高,如今绝大多数年轻人都进校园念书了,除非去兼家教、打工、实习,否则逾百万的大学生全算为非劳动力,如此青年劳参率自然是每况愈下了。

青年劳参力远低于欧美日

近年20~24岁劳参率回升至59%,这一方面是男生役期缩短,二方面是学生打工、实习日趋普遍,但无论如何,比起美、欧、日70%以上的青年劳参率,我们还是偏低的,这也反映了华人文凭挂帅、热中追求学位的文化。

那么何以每年毕业季,劳参率升高的同时,失业率也会飙高?原因很简单,劳动市场一下子涌入15万青年找工作,他们原来的身份是非劳动力,这一刻变成劳动力了,进入失业统计的范围了,在粥少僧多的情况下,成为就业者固然有,成为失业者也不在少数,如此失业率岂能不升高?

台湾平均失业率于去年只有3.7%,但20~24的青年人失业率高达12.4%,这又是为什么?因为初入职场需要时间磨合,各国皆有此一现象,不过台湾青年失业率比美、欧高出不少,何以如此,值得深思。